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癌症

警惕舌尖上的癌症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23   來源: 東方網

  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美味與健康有時也會産生衝突。風靡全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上周首播,開篇介紹的就是美味的稻花腌魚,然而這樣的高鹽食物可是誘發癌症的危險因素。

  以胃癌為例,廣東省胃腸病學研究所、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任林鋒教授介紹,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近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這和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大量長期食用腌肉、熏肉、燒烤類食品,以及熬夜吃夜宵等,都是胃癌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像腌肉鹹魚盛行的廣東東部,胃癌發病率就相對省內其他區域較高。

  “青年胃癌”患者越來越多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我國胃癌發病率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患者數佔全世界胃癌患者總數的42%。在大家的傳統觀念裏,總認為惡性腫瘤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與年輕人無關,但林鋒介紹,最近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胃癌的發病率已逐年呈現年輕化趨勢。

  由於年輕人對胃癌不夠重視,就診晚,發現晚,惡性程度又較高,導致年輕人胃癌的治療效果不佳,預後相對更差,患者的生存時間較短。40歲以下人群患上胃癌,與生活節奏快、不良飲食習慣等有關。林鋒表示,早期胃癌的臨床症狀與胃炎、胃潰瘍等良性疾病表現無異,作為醫生最擔心的是,年輕人胃部不舒服,因為工作忙,常常扛著或由於自己買藥吃也可以緩解不適症狀,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疾病“警報”,沒有前往醫院就診,這樣很容易掩蓋胃癌初期症狀,延誤病情及治療。

  腌制食品很危險

  胃癌可以説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吃什麼、怎麼吃與胃癌的發病最為相關。人們已知長期食用腌酸菜、鹹菜、鹹魚、鹹肉等鹽漬食物容易誘發胃癌,主因是這類食品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與食物中的氨基酸和低級胺類發生反應,可形成具有致癌性的亞硝胺和亞硝酰胺類物質,從而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林鋒介紹,我國西北地區人群胃癌高發,這與他們愛吃腌肉腌菜不無關係。盛産煙熏肉的湖南地區胃癌發病率也不低,主要與煙熏烤食物製作過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燒時産生大量的多環芳烴污染食物有關,其中很多都具有強弱不同的致癌性。而在我們廣東地區,雖然整體胃癌發病率不算高,但東部潮汕一帶,因為有吃鹹魚腌菜的習慣,胃癌發病也較突出。但是食物中含致癌物不等於吃了就會得癌症。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人,由於各人接受致癌物數量有大小、個人對致癌的易感性和免疫功能不同,發病情況也很不一致。但是,還需提倡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否則“開工沒有回頭箭”,身體垮了,“亡羊補牢”亦太遲。

  及時清除幽門螺桿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發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林鋒談到,胃癌的發生並非是由正常胃黏膜上皮細胞驟然轉變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發展為胃癌之前,常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癌前變化過程。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等,就屬於胃癌的“癌前病變”,它們將使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胃炎、胃潰瘍是現代都市人常見疾病,引起上述疾病遷延不愈最主要的原因是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而長期不愈的炎症及潰瘍又是胃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早在1994年,幽門螺桿菌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第一類胃癌致癌源。林鋒表示,通過體檢,很多人都會被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但因為沒有症狀,這個檢查結果往往被忽視。但實際上,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是很有必要的。幽門螺旋桿菌經口到達胃粘膜後定居感染,能促使食物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及亞硝胺而致癌。同時,幽門螺桿菌本身也可産生促癌作用毒性産物,其感染後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加上環境致病因素加速粘膜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畸變致癌。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胃炎和潰瘍,都會發展到胃癌這一步,只要廣大患者朋友能夠引起重視,及時治療,此類良性病變有可能逆轉,即使不能逆轉,維持現狀,仍然可以平安的度過此生。所以説胃炎、胃潰瘍與胃癌的距離取決於我們對它的重視程度,也許還有“十萬八千里”,也許只是“一步之遙”!

  早期診斷胃鏡病理是金標準

  和所有癌症一樣,胃癌是越早發現、越早診斷、越早治療,預後效果越好,重視早期發現,可為胃癌治療贏得寶貴的時機。林鋒以日本的發病情況為例,日本的胃癌發病率排名世界第一,但他們的死亡率卻遠遠低於我國。原因是我國的早期胃癌的診斷率目前僅達10%左右,而他們的早期胃癌的診斷率已經超過60%。早期胃癌治療的治愈率高達95%。意味著早期胃癌經過單純的手術,可以實現較高的臨床治愈率。而晚期胃癌幾乎不可能治愈。

  為做到早發現早診治,應學會觀察胃癌的蛛絲馬跡:如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等症狀,而且比較頑固,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食後腹部飽脹及不適感、返酸、噯氣,同時伴有體重下降或貧血。過去沒有胃痛的人,近期內出現反覆胃痛;或者以前雖然有胃痛,但近來疼痛強度、性質、發作規律改變,原來治療有效的藥物變得欠佳或無效等等。一旦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早到正規醫院做專項檢查,如纖維胃鏡或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等,這是胃癌早期發現的最有效手段。

  林鋒還建議,大家應學會定期體檢來預防胃癌,胃鏡下病理活檢是胃癌診斷的金標準。建議50歲以下的成年人,每3年做一次胃鏡,50歲以上的人每2年做一次胃鏡。另外對於有癌症遺傳家族史,或患有胃潰瘍、息肉等的人,胃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屬於胃癌的高發人群,更應加強重視,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規律治療及定期做胃鏡檢查。

  健康提醒上班族自帶飯菜有講究

  很多上班族因為沒時間回家做午飯,會選擇自帶午飯到單位,但青菜炒好後久置容易受污染,在細菌的硝酸還原酶作用下,葉菜中所含有的硝酸鹽會變成具有毒性的亞硝酸鹽,並可進一步形成具有致癌性的亞硝胺和亞硝酰胺類物質。林鋒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減少自帶午餐中的亞硝酸鹽含量。

  1、避免綠葉蔬菜

  蔬菜尤其是施氮肥量比較大的蔬菜中普遍含有較多的硝酸鹽,以葉菜和根菜的硝酸鹽含量比較高,因此這些蔬菜必須非常新鮮。就蔬菜本身而言,建議選擇硝酸鹽含量低的蔬菜,不同種類蔬菜中硝酸鹽含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葉菜類、根莖類、茄果類、豆類。帶午餐最好避免綠葉蔬菜,改用番茄、茄子等。

  2、選擇保溫飯盒

  對於烹調好的蔬菜,控制細菌的繁殖是關鍵。飯盒一定要洗凈,並用沸水把裏外燙一遍,殺死細菌。所帶飯菜最好是一早新鮮烹飪的,而不是頭一天晚上的剩菜剩飯。所用飯盒最好是保溫飯盒,廣東天氣多炎熱,常溫飯盒容易造成食物變質或滋生細菌。午餐帶到單位,大家會放入冰箱儲存,但實際上,冰箱冷藏箱的溫度有4攝氏度,難阻細菌繁殖。所以自帶飯菜,有不少潛在健康隱患。

  多吃抗癌食物就能防癌?

  腫瘤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健康飲食更是對抗癌症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家庭醫生線上近期進行的《抗癌與飲食調查》發現,不少網友均對飲食抗癌存在著認知誤區:65.12%認為“多吃抗癌食物能防癌”,25.58%認為“補藥治癌即使無效亦無大礙”。

  飲食抗癌關鍵在辨證施食

  “吃什麼能防癌?”家庭醫生線上腫瘤頻道的諮詢帖中不少網友都有此疑問,家庭醫生線上醫學委員會專家、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腫瘤科林麗珠主任指出,國外有很多探索食物中“抗癌物質”的實驗,發現了不少具有“抗癌物質”的“抗癌食物”,如包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番茄等等。但腫瘤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飲食僅是其中一個方面;另外,食物進入人體還有一個非常複雜的代謝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抗癌食物”或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但具體有何效用、效用大小卻並未可知。為此,寄望于多吃某些食物能預防癌症的想法是不科學的。

  林主任指出,中醫學強調陰陽平衡,保持人體的平衡狀態,才能降低癌症發生的幾率。為此,在飲食方面需“辨證施食”,需根據不同的症型、體質進行飲食調養,比如體質寒涼的腹瀉病人就不宜再吃如螃蟹等性質寒涼的食物,否則可能會加重腹瀉病情;再如做放療的病人,中醫認為放療是火熱毒邪,因此病人在放療期間就不宜吃燥熱的食物。

  腫瘤病人勿盲目“忌口”

  此次調查顯示,62.79%參與調查的網友都認同腫瘤患者忌吃“發物”的説法。對此,林主任指出,對於腫瘤病人而言“發物”是需要忌口的,但卻不能走極端,過度擴大“發物”的範圍。中醫所説的“發物”廣義是指所有對身體不好的食物,如發黴的食物等;狹義的“發物”則是指對個人自身體質不適合的食物。臨床上有些腫瘤患者因對“發物”認知不清,把雞、雞蛋等都當作發物,什麼都不敢吃,導致營養得不到補充,這種行為是十分不可取的。

  滋補中藥不能治癌

  對於網友“補藥治癌即使無效亦無大礙”的認知,林主任指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靈芝、人參、冬蟲夏草等的中藥具備“治癌”作用,事實上,抗癌作用強的藥物一般都是帶毒性的,這樣的藥物才能殺死腫瘤細胞。靈芝、人參、冬蟲夏草這類普通人也能吃的中藥更多能起到的是飲食調養的作用。另外,靈芝、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亦是需要“辨證施食”的,林主任曾在為家庭醫生線上健康十萬個為什麼提供的健康問題解答中指出:冬蟲夏草具補肺腎的功效,適用於肺腎虛弱的患者,但對體質燥熱的患者則沒有幫助。對於腫瘤患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辨證施食,根據體質選擇合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