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服三次藥變成一餐一次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20 來源: 羊城晚報
如今每個家庭裏基本都有常備藥,碰到感冒發燒、頭痛腹瀉往往就會找一些藥來吃了,慢性病患者更是天天不離藥。然而,對於藥品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吃藥嗎?
近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辦、中國藥學會協辦的 “全國藥品安全網路知識競賽”正在進行,至今收到超過59萬份有效答卷,全部答對的參賽者不到10%,多數網友對如何安全用藥缺乏了解,甚至存在嚴重誤區。針對市民最常出現的八大用藥誤區,記者請藥學專家一一解析。
誤區.1
嬰幼兒發燒,服多種退燒藥
據調查,超過50%的網友對嬰幼兒應謹慎使用的藥物缺乏了解,有的甚至還有濫用的傾向。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任斌説,嬰幼兒用藥存在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孩子一病,父母十分著急,什麼藥都用,特別容易重復用藥而導致過量。
以感冒發燒為例,退燒藥撲熱息痛的通用名為對乙酰氨基酚,其商品名卻很多,在國內至少有十幾個,比如必理通、百服寧、泰諾等,其中百服寧、泰諾等又有許多系列産品,分別冠以嬰兒××、幼兒××、兒童××。
作為普通老百姓,大多對化學名、通用名基本看不懂、記不住,更多的是認同商品名,以為不同的商品名就是不同的藥品,給孩子服用時,有可能同時服用不同品牌的藥品,無形中使同一藥物的劑量增加了許多倍,容易造成藥物過量。因此,當孩子出現感冒發燒時,一般超過38.5℃才需要用藥物退燒。家長在給孩子服退燒藥時,一定要查看藥物的成分,同一成分的藥物不可以一起用。
誤區.2
孕婦恐藥傷胎,不敢服藥
在調查中還顯示,超過50%的網友不知道孕婦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任斌説,在臨床上,孕婦用藥與嬰幼兒用藥完全是另一個極端,孕婦常常什麼藥都不願意用,擔心用藥會傷害胎兒,所以寧願一個人扛著,也不願意用藥冒險。
任斌指出,孕婦用藥的最危險時期是妊娠開始的前3個月,此時胎兒正處於發育形成期,最易受藥物的攻擊,如引起胎兒畸形、流産,因此,在此期間儘量不用任何藥物。
一般來説,孕婦用藥的安全性分為5級,A、B、C、D、X,其中A級有維生素等,B級常見的有抗生素,比如頭孢類、盤尼西林等,AB兩級對於孕婦來説相對安全。C級為動物試驗有致畸的情況,D級像抗腫瘤、全身用激素等藥物是孕婦禁用。可見,並不是所有的藥物孕婦都不能用。任斌指出,在懷孕期間遇到需要用藥的情況時,正確做法是仔細閱讀説明書的“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內容,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相對安全的藥物來治療。
誤區.3
喝酒後服藥,沒有副作用
調查顯示,大約58%的網友不了解酒精會對服用藥物産生極大影響。任斌説,每個人的解酒能力不同,飲酒後有的人面紅耳赤,有的人面色蒼白。不過,肯定的是飲酒後血管擴張,血壓會有所下降,如果在飲酒後再口服降壓的藥物,那麼很有可能血壓就會降得過低,引起低血壓。
另外,酒精對胃黏膜有較大的刺激作用,如果酒後又口服阿司匹林等對胃黏膜刺激較大的藥物,很有可能會加重胃病。所以説,喝酒與吃藥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此外,一些藥物也會影響酒精的代謝。如頭孢類抗生素,以及甲硝唑、酮康唑等藥物則可抑制乙醛脫氫酶,此時如果飲酒則會導致更多乙醛在體內蓄積,引起胸悶氣短、面部潮紅、頭痛、噁心等一系列症狀,嚴重時可能致命。所以,在服用藥物時,應儘量避免飲酒,並留意説明書中的相關提示。
誤區.4
一天服三次藥,變成一餐一次
我們去藥房或藥店取藥時,藥師會告訴“一天三次,每次×片”。所以,很多人以為一天三次是指一天三餐,飯前或飯後口服。其實這是錯誤的。
任斌指出,在三餐的前後服藥會使藥物在白天體內有較高的血藥濃度,甚至會造成藥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藥,血藥濃度必然下降,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説,“一天三次”的正確理解應當是每隔8小時服藥一次,這樣由於間隔時間相同,可以使體內血藥濃度在一天24小時之內都保持比較平穩,既不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也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此外,空腹服藥是指清晨或飯前1小時服,或飯後2小時服;飯前服是指進餐前30分鐘服;飯後服是指進餐後15-30分鐘服。
誤區.5
用果汁、牛奶送服藥物
不少人為了節省時間,在吃早餐時用牛奶送服藥物,有50.94%的網友沒有意識到這是個錯誤的服藥習慣。
任斌説,送服藥物最好是溫開水,200-300毫升的溫開水送服藥物最合適。而牛奶、果汁等均不適合用來送服藥物。這是因為牛奶和藥物混在一起,會在藥物表面形成一層膜,將藥物包裹在裏面,阻礙藥物中有效成分的釋放;同時牛奶也會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層膜,阻礙胃黏膜對藥物的吸收。
另外,由於果汁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呈酸性,若與某些鹼性藥物同服,會中和藥物,導致藥物的療效降低。
誤區.6
口服藥保質期過了還可用
有人以為,劑膠囊顆粒劑的藥物,就是過了有效期,外觀一點沒有變化,還是可以繼續用。任斌説,藥物的保質期與食物的保質期完全不同,食物過了保質期,但色、香、味等沒有改變,即便營養成分有所損失,在沒有變質的情況下,仍可食用。但是,藥物則完全不同。
目前,藥品現在只有“有效期”這個概念。“有效期”是通過該藥品的穩定性實驗得出來的。一般來説,超過有效期的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抗生素類、生物藥品超過有效期,哪怕一天,都一定不能用。對那些已經開封的藥物,更是不能確定其化學成分、被氧化程度,以及在氧化過程中産生的各種“雜質”。所以,藥品超過有效期不能購買和服用,以免影響治療甚至給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誤區.7
自我用藥,隨意加大藥量
自我用藥是指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非處方藥物,用以緩解輕度的、短期的症狀及不適,或者用以治療輕微的疾病。像感冒咳嗽、消化不良、便秘腹脹等,都是大家去藥店購買藥物,自我藥療適應症。
雖然自我用藥很方便,選用的藥物也相對安全,副作用小,但是患者必須重視藥品説明書。藥品説明書它告訴你藥品的功能、主治(適應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然而,自己擅自超劑量服用非處方藥,尤其是嬰幼兒的服量應按年齡酌減,如果隨意服用是會發生不良後果的。
而高血壓、冠心病等雖是老年人常見病,但常見病不等於是自己就可以隨便去買藥,隨意決定服用藥量,必須經醫師診治,藥品應用時必須密切注意其療效和不良反應,並根據病情調整劑量。
誤區.8
一感冒發燒就要輸液吊針
“能口服不要輸液,輸液是最後的給藥方式”。然而,在臨床中,醫生經常會碰到一些患有普通感冒且症狀較輕的病人,卻要求醫師給予輸液治療,其理由是見效快。
其實,這是對靜脈輸液沒有足夠的認識。輸液一般僅用於病情較重的病人,通過靜脈途徑直接把藥物注入血液,起效會快一點。但是靜脈輸液確實有風險,與口服或肌注用藥相比,輸液是直接侵入人體血液內的一種給藥方式,少了人體的多道屏障,比如口服用藥人體有胃腸道的屏障,所以輸液的風險要大大高於口服或肌注用藥兩種給藥方式。通常輸液的常見副作用有輸液反應、藥物熱、脈管炎等。這些副作用是由於藥液中的微粒引起的。
從用藥安全的角度來説,任斌提醒,能口服不要輸液,輸液有的風險可能是未知的。
【編輯:尹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