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就醫

過度治療一味遷就 揭開抗癌五大誤區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7   來源: 人民網

  患者在治療癌症過程如何避免與腫瘤“同歸於盡”?面對癌痛是否要強忍?“數字防癌”是否科學?

  誤區1: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

  “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這就是臨床上常見的“過度治療”。

  “目前,我國許多的腫瘤患者無法得到規範化治療,這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專家説,患者在治療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配合醫生,根據病情,選擇個體化的治療手段,使癌症也變成像糖尿病、心臟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樣,讓它們在體內與人“和平共處”。

  癌症病人很難用單一的治療方式治愈,需採用“雞尾酒”理念,把傳統的中醫、現代的新技術與常規化療、放療等結合起來,針對具體病人制定個性化綜合治療方案,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療效。

  誤區2:放化療無異於“自殺”

  面對放化療後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副反應,許多癌症患者都會感到不寒而慄。“隨著輔助治療藥品的不斷發展,可以使大部分腫瘤患者相對輕鬆渡過化療期。”專家建議,針對常見放化療各種不良反應,癌症患者應當“見招拆招”。

  放療時,避免將受照射區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用溫熱的水,輕輕地擦乾皮膚。頸部治療時不宜穿領口窄小的衣服,不要使用任何化粧品及外用藥品,不搽刺激性或含重金屬的藥物,如碘酒、紅汞、萬花油等,也不宜做紅外線等各種理療。在治療完成後,可以試試短時打盹或歇息時間。在放療期間不要做太多的事情。聽聽音樂,放鬆心情,保持情緒穩定。像散步等輕鬆的鍛鍊,可以對抗疲勞,減輕放療反應。

  誤區3:家人過分遷就患者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長的治療過程。家屬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不能一昧遷就患者。專家建議,家屬要首先振作起來,引導病人認識癌症,多向患者灌輸“腫瘤就是慢性病”、“帶瘤生存”、“適度治療”的新觀點,樹立患者積極治療和戰勝癌症的信心。

  同時,根據患者性格、心態,坦誠地談論疾病,注意轉移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關心休貼患者,但不能過分遷就照顧,助長患者一味臥床靜養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勞和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鼓勵患者適當參加鍛鍊,如散步、打太極拳等,適當生活自理以分散注意力。

  誤區4:“得了腫瘤哪有不疼的?”

  “得了腫瘤哪有不疼的”、“止痛藥用多了易成癮”、“晚期腫瘤患者才用嗎啡”癌痛是癌症患者最為恐懼的症狀之一,許多對止痛觀念的誤區,讓患者默默忍受著劇痛,甚至帶著嚴重疼痛離世。

  “在患者預期生存時間有限時,過多關注治愈方法是錯誤的。就像人餓了要吃飯一樣,止痛是患者最基本的一種需求。”專家指出,病灶的完全緩解有時並不等於病人有良好的結局,實際上只有50%的實體瘤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因此,不妨提前對癌症患者進行疼痛治療,力爭達到“睡眠不受疼痛影響、白天安靜時無疼痛、站立活動時無疼痛”的標準,讓患者在最後有限的時間裏要做許多事情,諸如處理好家人關係、安排好工作以及與家人團聚等等。

  誤區5:防癌照搬“數字密碼”

  每天吃500克蔬菜、6種水果,運動90分鐘……隨著人們對癌症的重視,近年來出現了許多牢記各類“數字密碼”的防癌者。專家指出,防癌包括了遺傳、飲食、起居、心情、鍛鍊等很多方面,如果被這些“數字密碼”框死,而不結合個人生活方式、身高體重、年齡、日常消耗、個人體質等,反而可能“作繭自縛”。

  事實上,比數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觀念。比如,就每天吃500克蔬菜而言,是在強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觀念,正常人可根據環境和自身情況選擇蔬菜量,也可以是600克或者400克。鍛鍊運動時,數字只是參考達到一定強度的數值,自我感覺舒服時就可以結束,不可因感覺良好而貪多,導致精神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