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就醫

慢性腎臟病並非只是老年病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別以為慢性腎臟病是“老年病”,在省醫腎透析中心,老年患者只佔六七成

  ●尿常規檢查可早期發現腎損傷,還可結合相關的警示情況,儘早發現“慢腎”,建議所有人每年都做一次尿常規檢查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史偉教授

  錯誤地想當然會害死人——慢性腎臟病一向被視為“老年病”,血肌酐升高才意味著腎損傷……這樣的誤區就連醫生也會踩。最新一個特殊病例讓人唏噓不已——一名年僅27歲的外科醫生,年年都體檢,卻不驗尿,結果慢性腎小球腎炎拖成腎功能損失2/3。

  3月13日是第九個世界腎臟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專家呼籲,在18~70歲的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已增至每10個人中有1個患病,所有人都應該每年做一次尿常規檢查。

  病例:

  體檢不驗尿 醫生身陷腎損困境

  27歲的小李是一家三甲醫院的外科醫生,功力精進,工作忙碌,幾乎天天都要加班手術。因為工作突出,小李獲得了一次出國進修的機會。

  意外卻席捲而來——出國前體檢報告顯示,小李患有慢性腎小球腎炎,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腎臟功能竟已損失2/3,腎小球都硬了,是慢性腎臟病3~4期,如果不做治療,一年之內腎臟損傷將達3/4,發展為尿毒症。

  “怎麼可能?!我年年都有體檢抽血,血肌酐沒有異常。”小李不相信。可他的慢性腎臟病的病程起碼已經歷了七八年進展,腎內科專家細問才知道,小李體檢從未驗過尿,白白放過了從尿常規指標發現異常的機會。

  經腎活檢,明確腎臟病變情況後及時治療,目前小李的血尿、蛋白尿基本轉陰,血肌酐雖超標卻下降了,明顯改善了腎功能。可惜的是,之前損失的腎功能無法恢復,專家推測,他的腎臟有可能在十年內就會無法承受機體的負荷,屆時他不得不接受透析或腎移植。

  剖析:

  尿紅、白細胞異常才是腎損標誌

  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史偉教授介紹,很多人有認識誤區,比如“血肌酐升高才意味著腎損傷”,“事實上,血常規檢查到的血肌酐升高,體現的是腎損傷的程度;尿常規則可檢查到尿紅細胞、尿蛋白變化,那才是腎臟有沒有受到損傷的最早標誌”。

  在小李的病例裏,靠血常規發現病情時,血清肌酐已達240umol/L左右,腎臟濾過功能已下降至慢性腎臟病3~4期,尿液的表現已經是血尿、嚴重的蛋白尿了。

  為什麼病情進展了七八年,血常規的血肌酐還發現不了腎損傷?史偉解釋,人體腎臟的代償功能很強,如100萬個腎單位,損壞了20%~40%,僅靠剩下的60%~80%的腎單位,仍可維持人體排毒功能、調整血壓功能、鈣磷代謝調節功能等正常代謝,因此血液裏的血肌酐值顯示正常。只有腎損傷到40%甚至一半以上,血肌酐才可能有異常表現。

  相對於血肌酐的“遲鈍反應”,尿常規檢測的尿紅細胞、白細胞值可靠得多。

  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病因是“慢性腎小球腎炎”,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説的“慢性腎炎”。早期並沒有臨床症狀,身體感受如常,但即使是腎小球未腫脹,腎臟再小的受損,也會呈現在尿液裏,即出現紅細胞、白細胞增多。這時,一次十幾元至幾十元的尿常規,就足以發現異常。

  因此專家呼籲,所有人都應該每年做一次尿常規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找腎內專科醫生進一步查看。

  提醒:

  並非“老年病” 青少年也中招

  慢性腎臟病是“老年病”?史偉認為,造成這一錯誤認識的原因與發現該病的時間有關。

  慢性腎小球腎炎在疾病早期,可沒有任何症狀,故又稱為“隱匿性腎炎”,很多患者直到病程中晚期,出現了臨床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納差、乏力、活動後胸悶氣促等,才意識到身體出毛病了,這時部分患者已進入老年期。

  這也可以用數據來證明——省醫腎透析中心可容納400名患者,這些患者中,六至七成是老年人,也就是説,近四成是青壯年或青少年。

  史偉在臨床上遇到最心痛的情況,就是很多十幾歲、二十幾歲的花季少年,平時頭痛,以為是學習壓力大,喝點涼茶了事,卻並未想到有慢性腎炎,很多拖進了尿毒症期,年紀輕輕就開始做維持性透析治療。

  據流行病學統計,我國約有1.3億名慢性腎臟病患者,18~70歲的成人發病率達10.8%,即每10個成人裏就有1個身患“慢腎”,40歲後發病率更高。

  警示:

  貧血頭痛食欲降

  警惕“慢腎”

  尿常規檢查可早期發現腎損傷,還可結合相關的警示情況,儘早發現“慢腎”。

  隨著腎臟損傷,人體的腎臟排毒功能、調節血壓的功能、調節鈣磷代謝的功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造血的功能都可能受損。史偉説:“像食欲下降、貧血、頭痛、氣短心慌這些平時看起來沒什麼大礙的症狀,其實都可能和腎功能下降、體內毒素積累有關,甚至可能是尿毒症的前兆。”

  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等人群尤其要注意,高血壓容易導致腎動脈硬化,發生腎缺血,如果血壓控制不好,可能10年內就會出現高血壓良性小動脈腎硬化症;糖尿病患者則容易出現糖尿病腎病,尤其是II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年做一次微量白蛋白檢查,更敏感而有效地查出腎臟病隱患。

  飲食:

  別太高蛋白

  還要多喝水

  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造成腎損傷,比如攝入鹽分過多、高蛋白飲食等。就算是正常人,攝入太多蛋白質,也會加重腎臟負擔;對於腎不好的人,吃太多高蛋白食物,只會“傷上加傷”。因此,要少吃雞蛋、魚肉、海鮮等,植物蛋白也應該少吃,市面上流行的蛋白粉也不應吃。

  史偉建議,預防“慢腎”,平時要多喝水,因為廣東的腎結石發病率太高了,結石堵塞輸尿管,往往造成積液而損傷腎功能;同時,老廣們要少喝“老火靚湯”,這種湯“營養不多,嘌呤很多”,同樣會加重腎臟負擔,易患高尿酸血症。

  而不良習慣之“憋尿”,則會增加膀胱壓力,上傳到腎臟,會短暫不産生尿液,代謝不暢而傷腎。

  慢性疾病合併腎病使得老年患者死亡風險成倍增加

  本報訊 (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吳劍鵬)記者從廣東省腎研所、南方醫院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獲悉,近年來,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在慢性疾病基礎上合併腎臟病使得老年患者死亡風險成倍增加。此外,抗生素以及速效感冒藥、止痛劑等非類固醇藥物對老年人腎臟有很大的損害作用。因此,老人切忌隨意服藥,若需長期服藥,須定期監測腎功能。

  高血壓、糖尿病等

  加劇慢性腎臟病惡化

  據廣東省腎研所、南方醫院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徐星介紹,近年來,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而這些慢性疾病的常見後果就是慢性腎臟病。

  “一方面,在老年慢性腎病中,以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高尿酸腎病等居多,在慢性疾病的基礎上合併腎臟病會使患有上述疾病的老人死亡風險成倍增加。”徐星説,另一方面,高血壓、糖尿病等也會加劇慢性腎臟病的惡化,一旦腎臟功能變差,其惡化程度很可能在10年內讓腎功能完全進入尿毒症狀態。“而尿毒症所需的腎臟替代治療,如腎移植、長期透析,都會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

  發現:每年檢查

  血尿素氮和肌酐指標

  “腎臟的功能就如同篩子一般過濾血液,因此,腎臟的過濾能力就成為了臨床醫生評估腎臟功能的主要方法。”徐星介紹,臨床主要通過抽血檢查血中尿素氮與肌酐來判斷腎功能的好壞。老年人血尿素氮與肌酐的急劇變化都可視為腎臟病。

  徐星説,由於慢性腎臟病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使得很多老年患者未能及時就診和診斷,延誤了後期的治療。他提醒老年人及其家人,一定要多了解一些腎臟損害時的症狀。“一旦發現老人腳踝水腫、晨起眼瞼水腫、皮膚瘙癢、尿色變紅或泡沫尿等,都應及時就診。”

  此外,由於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上升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徐星建議老年人每年的常規體檢中應當加入血尿素氮和肌酐檢查。

  治療:

  適時接受替代治療

  徐星分析,其實,很多老年慢性腎臟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早期發現,控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腎臟保護治療,控制代謝障礙,減少心腦血管危險因素等都是比較有效的防治措施。”

  徐星進一步分析説,老人如果被確診為慢性腎臟病,在積極接受治療的基礎上,也應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比如飲食要清淡有規律,控制鹽和磷的攝入,多飲水少飲酒,痛風的病人注意吃低嘌呤的食物。同時,加強體育鍛鍊,提高抵抗力,預防感染。

  “老年人慢性腎臟病萬一進入尿毒症階段,也不必過於恐懼。”徐星説,幾十年前,尿毒症還是一個絕症,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患者通過替代治療,如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甚至工作。“目前在發達國家,老年腎功能喪失患者已成為接受透析治療的主體。”他説,有數據表明,通過適當管理,老年透析患者一樣可以維持良好且穩定的生活品質。

  老人用藥前

  檢查腎功能和尿液

  “很多藥物都對腎臟有損害作用,特別是老年人的腎臟。”徐星特別提醒説,目前來看,對腎臟有損害作用的藥物,最多的是抗生素,其次為非類固醇藥物,如速效感冒藥、止痛劑等。“因此,老年人不要盲目迷信藥物,特別是中藥,更不能亂吃民間所謂‘神醫’開出的偏方、土方。要記住,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

  徐星又提到,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抵抗力低下,大病小病不斷,吃藥在所難免,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積極治療也需要長期服藥控制。因此,老人在服用藥物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用藥前檢查腎功能和尿液;二是同類藥物儘量選擇毒性小的;三是腎功能有變化時及時調整劑量;四是服藥期間勤喝水,密切觀察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