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體位性低血壓易腦中風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0   來源: 揚子晚報

  

平臥、久坐而站起時,頭腦常會發暈。中老年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頭暈,很可能是一種病症——“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與中風、心梗、跌倒和骨折等密切相關,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

  採訪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 老年心血管科 主任醫師 博導 郭妍

  本版采寫:李蘭陵

  1

  體位改變造成低血壓了

  個案:有位76歲的老人,長假期間,兒子孝敬,天天開車帶他出去兜一個小時的風,沒兜兩天,他得了個怪病。他下車後登石階回家,沒登兩級就會跌跟頭。他有高血壓,但藥物控制,血壓一般在140/80mmHg呀?這是怎麼了?就醫,一番診斷後,給他裝了個心臟起搏器,但出院後的第一個星期天,老人兜風回來,下了車後,沒走兩步又跌了跟頭。反覆就醫,後來才發現,讓老人跌跟頭的原因是“體位性低血壓”。他再兜風回來,在座位上活動一下手腳,慢慢下車,站一會,再登臺階,就再也沒有跌過跟頭了。

  在中老年人群中,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起床一瞬間頭暈,從沙發上站起時頭暈,上廁所起身時頭暈等。此時,人們總會想:“我血壓升高了!”其實這是“體位性低血壓”了!

  體位性低血壓,是指由於體位的改變,如平臥、久坐後站起,大量的血液涌向內臟和下肢,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低血壓。

  如果突然站起,頭暈眼黑,一會就好了,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若轉為直立位後,3分鐘內,收縮壓較平臥時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汞柱,那就是一種病症了。

  其症狀,因腦血流減少,大腦一時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會造成頭暈、眼花、冷汗、黑朦、摔倒,甚至暈厥等。

  2

  此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

  據統計,此病,在65歲以上人群中約佔15—25%,75歲以上的高達30-50%。

  為何此病會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多?

  有個重要原因,是“血壓調節機制”,隨年齡的增高而退化了。

  心臟活動,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交感神經興奮時,釋放一種血管活性物質,作用於心肌細胞,導致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副交感神經興奮時,釋放另一種活性物質,作用於心肌細胞,導致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

  自主神經又受“心血管中樞”的支配。

  血管有個“壓力感受器”:在“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著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它們感受到動脈血壓升高或降低時,會將這些資訊傳給“心血管中樞”,血壓升高時,中樞令副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下降;血壓降低時,中樞令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升高。

  血管還有個“化學感受器系統”,對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極為敏感。在機體缺氧狀態下,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

  總之,“感受器”會通過“心血管中樞”和“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動脈血壓,使之保持正常。

  人站立時,體位突然改變,血管內的大部分血液(500至1000毫升)因為重力關係,一下子涌向內臟和下肢,血壓需要調節才能保持正常。年輕人的“血壓調節機制”非常敏感。人站起時,調節機制立刻啟動,幾十秒內就會讓血壓恢復正常。

  “血壓調節機制”隨年齡的增加,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後,“調節機制”不敏感了,同時血管也硬化了,人站起後,血液涌向內臟和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臟排血量隨之減少,血壓就降低了。

  3

  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高發

  個案:一位67歲的患者,頭暈2個月而就醫。他白天站立時出現頭暈不適,臥位休息後頭暈緩解。他有十餘年高血壓病史。診斷,他的頭暈,是“體位性低血壓”造成的。

  “老年高血壓”有一個常見的特點,就是常合併“體位性低血壓”。

  為何高血壓,更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其原因是,長期偏高的血壓,不僅損害“壓力感受器”的敏感度,還會影響血管和心室的順應性,血壓的自我調節機理功能減退。當體位突然發生變化,或服降壓藥後,在血壓突然下降的同時,缺血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了。

  個案:一位78歲的老人,就餐結束站起時,總會出現頭暈現象。他有糖尿病,他堅持服藥降糖,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水準控制在正常範圍。診斷:他頭暈的原因是體位性低血壓。

  為何糖尿病患者也是高發人群?

  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可合併自主神經病變,干擾站立後交感神經反射弧,引起低血壓。

  再則,胰島素也可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對腎上腺素不敏感,致胰島素介導的血管擴張作用佔主導地位,導致低血壓的發生。

  個案有糖尿病,餐後胰島素的升高,誘發體位性低血壓。

  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疾病,還有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

  老年患者服用的許多藥物,與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如,治療前列腺肥大的α受體阻滯劑、血管擴張劑如硝酸甘油、減少血容量的藥如利尿劑等。

  4

  會導致中風、心梗的發生

  個案:一位50多歲的老總,是位高血壓患者。一天他早上醒來,猛然想起有個重要會議,立刻翻身下床,剛走一步即摔倒,想喊人,嗚嗚地説不清楚,腦梗中風了!

  有研究指出,高血壓合併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冠心病事件及腦中風發生風險較高。

  為何容易發生腦中風?

  高血壓患者因小動脈或微動脈等存在狹窄及動脈管壁增厚,如果血壓驟降,即可發生腦缺血;因體位性高血壓患者腦部自身調節功能本身存在障礙,故即使輕度血壓下降,亦可導致顱內血流量明顯減少。如果上述兩種情況並存,可導致嚴重的腦缺血,誘發缺血性腦中風。

  個案:有位72歲的先生,除了血壓高點外,身體還算硬朗。一天,他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電話鈴突然響起,他立刻起身去接電話,隨即昏倒在地,倒下時,頭磕在了桌邊上,幾小時後家人下班回家發現,送醫,搶救無效死亡。

  個案:有位75歲的先生,有便秘的毛病,一次如廁後起身,突然感到頭暈眼花,隨即摔倒在地,急送醫院搶救,因骨折住院,一個月後併發肺炎去世。

  老年患者,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摔倒,易造成顱腦損傷、骨折等。骨折不會傷及生命,但骨折,臥床不起,免疫力降低,併發肺炎,這是許多老人的死亡原因。還有慢性損傷。如反覆低血壓可引起大腦、心臟、腎臟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導致臟器功能快速減退等。

  大腦:腦缺血,可能損傷大腦特定區域,引起血管性癡呆。

  心臟:血壓異常波動,令心臟負荷異常增高。患者隨年齡的增加,心肌可呈中度或重度肥厚。

  腎臟:劇烈的血壓波動可損傷腎動脈血管內皮。調查顯示,中老年高血壓合併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顯著降低。

  5

  起身時要做到“3個30秒”

  如何預防?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老年人較年輕人控制血糖標準要高2mmol/L。

  老人降壓,60歲以下的,控制標準是140-90mmHg;60歲以上的,其標準是150-90mmHg;80歲以上的,不能低於130-60mmHg,太低會造成腦缺血。

  合理飲食,避免過飽或饑餓,進餐後不宜立即起立和從事體力活動,不飲烈酒,可適當飲用少量葡萄酒。

  起床時,逐漸變換體位,做到3個30秒:先在床上躺30秒;再在床上坐30秒;再把雙腳放到床下,在床沿上坐30秒,然後再雙腳落地,走路。

  久坐起身時,也應動作緩慢,先做些輕微的四肢準備活動,有助於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

  久站時,不時地活動雙腿,有助於靜脈血回流。

  高血壓患者在家注意測量不同體位的血壓,以便明確診斷,方便醫生對症治療。

  堅持適當的體育鍛鍊,增強體質。中老年患者應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可做體位變動過大的運動,以步行、慢跑、慢舞、太極拳等為宜。

  靜脈曲張症狀明顯者,可穿彈力長襪,助下肢血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