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中醫資訊

中醫保健:退熱未必要清火!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02   來源: 環球網

  “發熱容易退熱難”,同樣的退熱方法,不同的人效果可能大相徑庭;同一個人,每次發熱吃同樣的藥效果也可能不同。在中醫看來,這很可能是發熱的性質有所區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寒熱》一書中指出“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提醒大家對待不同的發熱原因,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手段。

  有的患者發燒時體溫並不高,但很“情緒化”,體溫隨情緒波動而起伏,常伴精神抑鬱、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乾而苦、食欲減少等症狀。這種情況多屬“氣鬱發熱”,治療時應注重疏肝理氣、解鬱瀉熱。還有人發熱部位較局限,或發熱的同時身體上有固定的痛處或腫塊,“熱並痛著”,午後或夜晚症狀明顯,口燥但不多飲,面色萎黃或晦暗。這多屬“血瘀發熱”,治療方式要通過活血化瘀來退熱。還有一種發熱在午後尤其明顯,患者常伴有胸悶、全身困重,舌苔黃膩、不思飲食,甚至噁心嘔吐、大便稀薄。這類患者大多因為濕鬱而發熱,治療上要利濕清熱。

  上面的3種發熱屬“實熱”,病機是氣、血、水等鬱結化熱而成。還有一類熱屬“虛熱”,多由中氣不足、血虛失養等引起陰陽失衡所致。比如有的人總是無精打采,容易出汗、常在疲勞後體溫升高,這種熱可能是氣虛引起的,需要益氣健脾,或吃些膏方補氣力。有的大出血患者和貧血患者也會發熱,屬於“血虛發熱”,多為低熱,伴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色蒼白等症狀,一般益氣養血後便能好轉。如果手足心經常發熱,伴睡眠不安、煩躁多夢等症狀,這種熱多屬“陰虛發熱”,在清熱的同時一定要滋陰。另一種發熱與上面的症狀相反,發熱的時候很怕冷、四肢發涼,患者平時喜歡坐著或者躺著,腰膝容易酸軟。這是典型的“陽虛發熱”,治療時需要溫補陽氣,才能“以熱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