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老人多用腦子防癡呆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7   來源: 羊城晚報

 

近日,央視的《我的父親母親》節目讓很多人知道了“老年癡呆症” (阿爾茨海默症)這一疾病。而這類患者常常丟三落四,記憶力下降,或在自己住所的街道、門棟迷路,忘記是怎樣從家裏出來的,也不知道如何回家……有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癡呆的患病率呈明顯的升高趨勢。

  不用腦,老年或得癡呆症

  為什麼會得老年性癡呆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劉中霖説,老年性癡呆是老年期常見的一組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

  據介紹,癡呆的患病危險因素眾多,常見的有高齡、癡呆陽性家族史、心腦血管疾病、心情低落、情緒抑鬱、離群獨居、不參加社交活動、文盲和低教育、缺乏體育及腦力鍛鍊、長期吸煙、飲酒、過食嗜好肥甘飲食、肥胖等。劉中霖解釋,低文化教育水準所造成的認知功能低下,與老年期智力退變有關; 其次,低文化水準者多數從事手工勞動職業,因而用腦的機會少,也是一種可能與癡呆的發病有關的危險因素;另外社會階層低經濟狀況差者長時間的營養不良,易於接觸有毒物質,可能與發病也有關。另外,高齡産婦的子女、飲水中鋁含量過高、精神抑鬱、絕經( 老年性癡呆中女性多於男性,男女比例約為1:3,這可能與老年婦女絕經後的雌激素不足有關);免疫異常和環境因素等都可能與癡呆的發病有關。

  老糊塗,癡呆早期有表現

  很多人不了解老年性癡呆,以為老年人“呆一點、反應遲鈍、忘性大” 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不加以重視,因此許多老年期癡呆患者得不到即時的診治。直到老人出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走失才醒悟。

  老年癡呆症在早期主要表現為近記憶缺損、學習新知識及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情緒改變、人格障礙是癡呆常見的早期表現。近記憶缺損常是最早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銘記功能受損,患者記不住定好的約會或任務,記不清近期發生過的事件,比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承諾的事情。嚴重時,做不了家務,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 另一個早期症狀是當遇到不熟悉的作業時容易感到疲乏、沮喪; 早期情緒呈現不穩,在疾病演進中逐漸變性淡漠及遲鈍,等等。

  “ 老年性癡呆起病隱襲,緩慢發展,常無確切起病時間和起病症狀,早期往往不易被發現,一旦發生,即呈不可逆的緩慢進展。” 劉中霖指出,“ 如果家屬發現家裏老人家有這些症狀,應該及時帶老人就醫,早期藥物干預可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使病人的生活舒適些。”

  動腦筋,預防癡呆症妙方

  至今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老年性癡呆症的發展,但是早期採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可以減少患病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陸正齊指出,“ 腦子越動越聰明,不動反而會生銹”,智力活動能減慢腦的老化過程,延緩腦的衰退,是健腦養腦的有效辦法,同時也是預防癡呆症的妙方。

  所以,老年人應多動腦,經常觀察和思考,也可多寫文章、多聽音樂、學會養花草、種蔬果、手工活,尤其是手部的精確動作,如十字繡、織毛衣等都可以刺激大腦,防止腦的退化,而且花樣越複雜,效果越好。

  還可以積極主動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如朋友聚會、文娛表演、棋牌、旅遊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助於大腦的鍛鍊和增加生活的情趣。

  另外,陸正齊還強調,彈簧不能總是處於緊繃狀態,上緊的發條也要有鬆弛的時候,腦子也應該時時喘口氣,休息一下。對老年人來説,夜間的睡眠時間短,容易早醒,因此,在白天可以小睡片刻或閉目養神以補充睡眠。總之,應保證每天8小時的睡眠時間,使大腦細胞輪流休息充電。老人還需避免各種心理應激性刺激,各種負性的心理刺激可促使老人患癡呆,因此,對付各種心理及精神刺激,應採取“ 想得開”的豁達平靜的心態,學會心理的自我控制和調節。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鋁製品,減少鋁中毒的可能。

  並防止腦外傷,定期體格檢查,積極防治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症等。以上疾病是中風的禍首,而中風後可能導致腦血管性癡呆症。

  哪些檢查能確診?

  若老年人出現上述癡呆早期表現,家屬應積極帶其到有神經專科的大醫院檢查。應配合醫生進行以下檢查:認知功能和精神症狀評測、血液檢測、結構性神經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 ,對於懷疑癡呆的患者都應進行此項檢查,它可用以識別海馬萎縮、額顳葉退行性變、血管性癡呆及某些特殊類型癡呆)、功能性神經影像(包括PET 和SPECT,這兩種方法常在鑒別診斷困難的患者中作為結構影像的補充)、腦電圖、腦脊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