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玉隆:探索醫療品質控制灌輸新鮮血液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2 來源: 新華網
叢玉隆,男,1947年5月生,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87年6月入伍,1970年11月入黨,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技術2級、主任醫師、教授、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全軍檢驗醫學品質控制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血液學檢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檢驗醫師分會會長、解放軍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解放軍醫學計量委員會標準物質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醫學實驗室及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認證認可委員會醫學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臨床檢驗裝備專業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自1989年以來,叢教授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三次,于2005年獲得中央保健委員會的保健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被評為解放軍總醫院名師(至今總醫院只評了兩名)。此外,2006年獲全軍醫療成果三等獎一項(本科課題,第1作者);2008年獲省部級科技二等獎兩項(與昆明總醫院課題獲雲南二等獎,第2作者。參與北京科委聯合攻關課題獲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第4作者);2008年獲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一項(與解放軍302醫院合作課題獲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第2作者);2008年獲中華科技三等獎一項(本科課題,第1作者);。2008年獲院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作者);作為第一主編撰寫專著30余部;2009年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一項(北京科委聯合攻關課題);2012年獲解放軍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
推薦理由:
叢玉隆教授在醫療方面能夠根據臨床和保健的需要,結合科室發展規劃,開展新技術、新的檢查項目,並嚴格實驗室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管理和過程式控制制,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精確性、可朔源性。經過三年艱苦細緻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全面品質管理體系,于2005年6月在國內首家通過了國際標準化組織關於醫學實驗室品質和能力的專用要求(ISO15189)的認可,使其實驗室所發出的報告,在世界上46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驗室可以互認。這為我國醫學實驗室醫療品質與國際接軌、結合國情,開創我國醫學實驗室認可制度探討和研究了新的模式。
他的學術及管理論文、著作先後在港、澳、台灣、日本、歐洲等國際會議上報告、出版,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讚揚。叢玉隆同志對保健工作認真負責,積極參加臨床會診,並能根據保健工作中心問題進行科研工作,解決了保健工作的實際問題,並於2005年獲得中央保健委員會的保健工作先進個人。早在1985年,他就發表了用鐳射掃描顯微鏡對化療中白血病細胞DNA進行定量,診斷化療藥物的作用和預後分析。當時,此種技術在國內首次應用於白血病的研究,受到了同行的關注。
在基礎研究方面,他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對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纖溶系統及血液流變學等進行了系統、全面、動態的研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在國內首先建立共聚焦顯微鏡進行血小板鈣流檢測技術,對心腦血管病患者血小板病理作用進行了研究,探討在冠狀動脈硬化時的診斷意義,取得許多成果。叢教授還用過程式控制制的理論對血栓與止血實驗的品質控制及規範化進行了深入探索,建立了凝血試驗全面品質管理體系。其研究成果受到同行專家的稱讚。
他注意根據檢驗工作中問題進行科研,如《血細胞自動化分析臨床應用及全面品質管理》、《RDW系列研究對貧血的診斷價值》,獲全軍科技成果二等獎;《用動物學進行質控的研究和質控物的製備》,都獲全軍科技(醫療)成果獎。不斷地將新技術、引入科室的醫療、保健、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對醫療和保健都起了很大作用,且國內首先開展的“網織紅細胞分群”檢驗對腫瘤治療很有幫助。
在尿液自動化分析及品質控制方面,他研究了幹化學法影響因素,國內首先報道尿液內盤尼西林對尿蛋白定性試驗干擾作用的機制.國內首先探討了尿液幹化學分析顯微鏡檢查的過篩標準,並首先報道了幹化學法檢測紅(白)細胞與鏡檢的關係,由此獲全軍科技成果二等獎。
此外,他還重視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撰寫各類專業學習教材11冊,達300多萬字,各類教學光碟15盤。獲得了總後優秀教師獎、“林宗楊醫學教育獎”、全軍教學成果三等獎。第一主編全國醫學院校統編教材二部。嚴格要求實驗室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管理和過程式控制制,保證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精確性、可朔源性。經過三年艱苦細緻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全面品質管理體系,于2005年在國內首家通過了國際標準化組織關於ISO15189認可,為我國醫學實驗室醫療品質與國際接軌、探討和研究了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