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名醫

葛均波:在國際心血管界成就卓著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2   來源: 新華網

  工作經歷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五蓮縣,教授,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1979年-1984年就讀于青島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1984年-1987年山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8年-1990年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心內科博士研究生;1990年由上海醫科大學派往西德美因茲大學進修學習,並於1993年獲得美因茲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經國家教委及中國駐聯邦德國使館批准,葛均波博士繼續留在德國深造。于1993年跟隨其導師來到Essen大學醫學院繼續他的博士後研究,並於1995年任Essen大學醫學院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1999年4月回國。現為復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心導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幹細胞組織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雙聘PI,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1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在介入性心臟病學及血管內超聲領域中作出的貢獻受到國際學者的高度評價,在國際雜誌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其中近1/3被SCI收錄,主編有關血管內超聲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國外出版。參加編寫介入性心臟病學書8部。在德國期間獨立申請到2項科研項目,共30多萬馬克。參加合作科研項目5項,共290萬馬克。作為導師獨立培養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主辦2次國際學術會議,多次在大型國際會議上擔任主持和分會主席。為國際血管內超聲在冠心病診療中的應用作出了傑出貢獻,尤其是對心肌肌橋、冠狀動脈綜合徵方面的研究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對心肌肌橋的新發現在美國Stanford大學的講學中被稱為"葛氏現象",對心肌肌橋的新發現改變了目前對有些類型心絞痛的治療措施。1996年發明的可視冠脈鐳射成形術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可望將成為治療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在過去數年中曾被多次丹麥Aahus大學,義大利超聲協會,希臘心臟病協會,希臘Patras大學,南斯拉伕心臟病學會,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Birmingham大學,南韓Pusan大學,德國的多所大學,歐洲心臟病學會,亞太地區介入性心臟病學會,國際超聲大會,國際冠心病大會及中國的多所大學和大會邀請做專題報告。並被選為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歐洲心臟病學會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響的科學家。是國際心臟病大會顧問委員會的唯一華人。還被聘為中國第四軍醫大學及南京醫科大學客座教授,同濟醫科大學心臟病研究所榮譽顧問,原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學術顧問。曾在第七屆Essen-Mayo-Mainz大會上獲一等獎,在第二屆國際超聲心動圖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過去數年來,國際上對冠心病介入再狹窄機理方面存在著爭議,他通過研究發現是斑塊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攣縮是介入術後再狹窄的主要原因,有關的論文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近來對冠心病的治療方面正向著縮小殘余狹窄的方向努力,也驗證了該觀點的準確性。最近,他致力於冠心病病人心肌微迴圈灌注障礙方面的研究,他對冠狀動脈血流緩慢綜合徵的研究闡述了假性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正常的機制,並被邀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一屆心臟病大會上做專題講座。是目前在國際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