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中醫資訊

中醫如何察言觀色?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3-19   來源: 北京晚報

  察言觀色,語出《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這段話裏孔子和子張談論士大夫應注重道德修養,品質正直,懂得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關注他人內心感受,總是用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裏做個通達之人。

  中醫學常常通過察言觀色作為了解病人的體質和診斷疾病的手段。“察言”屬於中醫學的“聞診”。“觀色”則屬於“望診”。不同的言語和面色,蘊含著豐富的資訊。

  察言

  正常人的聲音,具有發音自然、音調和暢、言語清楚等特點。聲音與語言,主要反映肺、腎、心的功能。患病時煩躁多言,多屬實證熱證。沉默寡言多屬虛證寒證。言語輕遲低微,欲言不能為“奪氣”,是中氣大虛之證。言為心聲,言語失常多與心病有關。常見的語言異常有以下幾種。

  語言蹇澀:説話不流利,發音不清楚。多見於中風後遺症或熱病後期,痰火內盛,蒙閉清竅。

  譫語:神志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多發生於高熱後,屬熱擾心神之實證。

  鄭聲:神志昏沉,語言重復,時斷時續,聲音低弱。屬於疾病晚期心氣大傷,精神散亂的虛證。

  獨語:喃喃自語,見人則止。多見於邪陷心包或痰蒙心竅。

  錯語:語言顛倒,言後自知説錯而不能自主。多見於心氣不足,神失所養的虛證。

  狂言:狂言叫罵,喜笑不休。多見於痰火擾心的狂證。

  觀色

  望面色,是觀察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的變化,從而了解病情的診法。皮膚的顏色主要分赤、白、青、黃、黑五種。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面部顯示的色澤為常色,表示人體精神氣血津液的充盈與臟腑功能的正常。由於先天稟賦的不同,地域、氣候、環境的差異,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具有種族特徵,終生不會改變。我國正常人的主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但由於稟賦的原因,也有偏赤、白、青、黃、黑的差異。隨著季節、氣候、時間的不同,微有變化的面色稱客色。

  病色大致可分為赤、白、黃、青、黑五種,分別見於不同臟腑的疾病及不同性質的疾病。

  赤色:面部顏色紅于正常人,是血液充盈于皮膚脈絡所致。面色赤通常是體內有熱的象徵。滿面通紅者,多見於外感發熱或臟腑陽盛之實熱證;兩顴潮紅者,多見於陰虛陽亢之虛熱證;若是久病重病的患者,原本面色蒼白,突見顴紅如粧,遊移不定,為虛陽浮越于上的戴陽證,屬危重症候。

  白色:面部缺乏血色而發白,為營血不榮于面所致。面部白常見於虛證、寒證或失血證。面色淡白無華而略帶黃色,多屬氣血不足;面色白光白而虛浮者,多屬陽虛水泛;面色蒼白,即白中透青者,可見於陽氣暴脫之亡陽證,或裏寒證劇烈疼痛之徵象,或大失血病人。

  青色:面部顯露青色,是寒凝氣滯,脈絡瘀阻,氣血運作不暢所致。面色青可見於寒證、痛證、氣滯、瘀血和驚風。凡氣血澀滯、氣機不暢的氣滯血瘀,都可見面色發青。氣血瘀滯,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所以痛證常見面色發青;外感寒邪或陰寒內盛,可見面色青白;面色青灰,口唇紫暗,胸部刺痛者,見於心陽不振,心血瘀阻;面色青黃,多見於肝鬱脾虛;小兒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週色青者,多屬驚風或驚風先兆。

  黃色:面色比正常人發黃,為脾虛濕蘊之徵象。面色黃一般見於虛證和濕證。面色淡黃,枯槁無華,稱為“萎黃”,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為脾虛濕泛;面目肌膚俱黃,稱為“黃疸”。其中黃色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是濕熱熏蒸,膽汁外溢所致;黃色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是寒濕鬱阻之故。

  黑色:面部顯露晦黑的顏色,為陰寒水盛或氣血凝滯的病色。面色黑見於腎虛、寒證、瘀血和水飲。面黑而淺淡者,為腎陽虛;面黑而幹焦,為腎陰虛;眼眶周圍晦黑者,腎虛水泛或寒濕帶下;面色黧黑而肌膚甲錯者,為瘀血日久所致。

  五色中,不論何色,凡光明潤澤者為“善色”,説明病變尚輕,臟腑氣血陰陽未衰,胃氣尚榮于面,其病易治,預後較好。凡枯槁晦暗者為“惡色”,説明病情深重,臟腑氣血陰陽已衰,胃氣已竭,治療較難,預後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