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健康産經

中國青少年體質下降堪憂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3-19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前不久,山東泰安和棗莊兩名花季少年在跑步過程中猝死的消息一時間惹得“滿城風雨”:一個男生、一個女生,一個15歲、一個13歲,在同一天皆因運動過程中突發心臟疾病致命。無獨有偶,大連市某中學一名初一女生近日在課間跑步時突然倒地猝死;昆明安寧中學一名初二男生也在課間跑步過程中猝死。在這一串串“血淋淋”的慘劇面前,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顯得愈髮尖銳。

  於是,在今年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再次將“青少年體質問題”、“學校體育”等熱議話題“搬”到了桌面上。

  事實勝於雄辯

  體質健康狀況仍需改善

  根據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教研室主任吳正憲提供的數據: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以及耐力等各項身體素質全面下滑;在全國中小學中,近視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斷上升。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體質檢查中,體質達標的學生僅佔一成。

  此外,在近幾年的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中國男性以1.697米的平均身高位居世界身高排行榜第32位。而同為亞洲同胞的南韓和日本卻分別以1.74米和1.707米的“成績”排在第18位和第29位。值得一提的是,7至17歲中國男孩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男孩矮了2.54釐米……

  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再強勁的辯駁也顯得蒼白無力。這使我們慣以“稱霸亞洲”為己任的體育事業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誠然,為了扭轉青少年體質逐年下滑的現狀,國家相關部委在近年來相繼出臺了諸如“學生冬季長跑”、“每天鍛鍊一小時”、“中考體育考試加分”等多項“惠青”政策,旨在鼓勵青少年通過運動改善體質和健康。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吳正憲指出,很多學校領導在政策的貫徹和執行上常心有餘悸,擔心學生在學校體育鍛鍊過程中發生意外,惹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用全國政協委員白岩松的話來講,“中小學體育在這幾年雖然有所轉變,但我們看到在轉變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孩子的體質依然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

  代表委員建言

  政策貫徹手段亟待完善

  面對近些年關於青少年體質調查的相關數據、為了能更好地解決青少年體質下滑這一“頑疾”,白岩松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議國家領導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學體育課。”他認為,領導人的高關注度將對解決這一問題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領導人真的能定期每年參加一次中小學體育課,將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功德無量”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指出,“現在青少年的胸圍越來越寬,肺活量卻越來越小;身材越來越高,跑得卻越來越慢;體重越來越大,力量卻越來越小;智力開發越來越多,靈敏素質越來越弱……”對此,他建議,要把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儘快制定詳實的、符合實際情況、操作性強的‘青少年體育運動與體質健康促進計劃’……”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實驗中學校長潘永興則指出,雖然近年來國家先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但青少年的體質下降趨勢未得到根本扭轉。這表明,一些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很好的落實。他建議應在儘快完善學校體育立法、聽取廣大體育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的同時,著重修改和完善體育法中有關學校體育的內容,設立學校體育執法監督機構。

  全國政協委員、田徑運動員劉翔也表示,應該不遺餘力地通過舉辦賽事帶動老百姓對體育的熱愛,讓青少年對每一個體育項目都有一定的認識。

  現如今,霧霾已然成為青少年體質健康道路上的“攔路虎”。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黃玉斌指出:“如何使體育課更好地應對霧霾天氣”、“能否在霧霾天氣下將體育課‘搬’到室內”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且非常重要和必須面對的問題,應該盡可能保證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每天都有健身的時間,這點很關鍵。

  代表委員的建言著實有據可依、有理可循。借助代表委員們的眾多提案議案,可以更有效地解決青少年的健康體質問題。但是,從提案上交到政策制定、從政策下達都貫徹落實等各個環節,都需要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尤其是貫徹落實環節。只有進一步完善這些手段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將代表委員們的提案議案切實反映在政策當中,從而更好地解決青少年體質和健康問題。

  三方“統一戰線”

  學校家庭社會都得盡責

  通常,在談論造成青少年體質下降罪魁禍首的“真兇”時,大部分人慣性地將這頂高帽戴在了應試教育的頭上,其實不然。如果一刀切地將這個罪名給了學校,那麼,作為青少年體質監護人的家庭以及充當青少年體質和健康“輔導員”的社會就無法認識到他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曾幾何時,為了追求升學率、盡可能多地給社會輸送人才,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導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他的都要為此讓步。因此,體育、音樂和美術等在內的其他一些科目就被貼上了“副課”的標簽。如此一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被學校和老師“囚禁”在語文數學外語的課本裏,對於田徑、籃排足以及乒羽的興趣也大都被扼殺在襁褓中。

  現如今,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學校在強調學習成績的同時,有意識地開始重視其他方面素質的培育,尤其是身體素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往往會對孩子形成終身的影響。然而,過大的社會責任和工作壓力迫使越來越多的家長無暇顧及子女,更別提陪孩子從事體育活動了。加之“成績至上”觀念的深入人心,家長沒有在改善和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從而直接造成青少年在體質問題上的先天“營養不良”。

  此外,社會也應更多地擔負起改善青少年體質的責任。政府應鼓勵更多的民間社會組織舉辦各種體育活動的夏令營,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應當給予社會組織一定的獎勵和補貼,從而使各種夏令營儘快擺脫“只是為了賺錢”的罵名。

  總之,在改善青少年體質和健康的道路上,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家庭是學校和社會的前提,學校是連接家庭和社會間的“橋梁”,而社會則是家庭和學校的延伸。只有將體育融入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個環節,將學校的紀律、家庭的觀念以及社會的責任統一起來,建立“統一戰線”,培養青少年“終身體育”的意識,才能從源頭扭轉青少年體質逐年下滑的勢頭,而類似于運動猝死的“慘劇”才能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