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醫院動態

麻風病的典型症狀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3-18   來源: 光明網

  麻風病的典型症狀

  斑疹 鼻中隔穿孔 充血 觸覺失調 感覺障礙 關節酸痛 肌肉萎縮 結節 周身不適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如果發病,大多是不知不覺的,在典型症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酸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身前軀症狀,這些表現沒有特異性,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展,現根據五級分類法,對各型麻風症狀特點分述如:

  一、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于皮膚和神經,皮膚損害有斑疹和斑塊,數目常一,二塊,邊緣整齊,清楚,常有明顯的感覺(濕,痛,觸)障礙分佈不對稱,損害處毳毛脫落,這是很重要的特徵,好發于四肢,面部,肩部和臂部等易受磨擦的部位,斑疹顏色有淺色和淡紅色,表面常無鱗屑,斑塊的顏色常為暗紅色,輪廓清楚,邊緣高起有的向內傾斜,移行到變平的萎縮中心,有的趨向於邊緣厚度不同的半環形,環形或弓狀,表面多乾燥有鱗屑,有時可見多數小丘疹堆積而成的損害,損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經,有時損害附近的淋巴結也變大,眉毛一般不脫落。

  本型的周圍神經受累後(如耳大神經,尺神經,腓神經等),神經桿變粗大呈梭狀,結節狀或串珠狀,質硬有觸痛,多為單側性,嚴重時因發生遲髮型超敏反應可形成膿瘍或瘺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經症狀而無皮膚損害,稱為純神經炎,臨床上表現神經粗大,相應部位的皮膚感覺障礙和肌無力,神經受累嚴重時,神經營養,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則出現大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形成“爪手”(尺神經受累),“猿手”(正中神經受累),“垂腕”(橈神經受累),“潰瘍”,“兔眼”(面神經受累),“指(趾)骨吸收”等多種表現,畸形發生比較早。

  本型查菌一般為陰性,麻風菌素實驗為強陽性,細菌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組織病理變化為結核樣肉芽腫,其特點是在表皮下看不見“無浸潤帶”,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桿菌,少數病人不經治療可以自愈,若經治療消退較快,一般預後良好,但形成的畸形常不易恢復。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發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又稱無浸潤區,免疫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損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許鱗屑,損害數目多發,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軀幹,四肢,面部為多,分佈較廣泛,但不對稱,雖有感覺障礙,但較TT輕而稍遲,眉睫一般不脫落,神經受累粗大而不對稱,不如TT粗硬而不規則,粘膜,淋巴結,睪丸,眼及內臟受累較少而輕。

  本型查菌一般為陽性,細胞密度指數(對數分類法,後同)1~3+,麻風菌素試驗為弱陽性,可疑或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組織病理變化與TT相似,但上皮樣細胞周圍的淋巴細胞較少,較鬆散,在表皮下可見有一狹窄的“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無或有少許麻風桿菌,預防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為BB,麻風反應後易致畸形和殘廢。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

  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塊,浸潤等,顏色有葡萄酒色,枯黃色,棕黃色,紅色,棕褐色等,有時在一塊皮損上呈現兩種顏色,邊緣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損害的形態有帶狀,蛇行狀或不規則形,若為條片狀,則一側清楚,一側浸潤不清,若為斑塊,中央有“打洞區”,其內環清楚高起,漸向外體面斜,外緣浸潤而不清,呈倒碟狀外觀,有的損害呈紅白的環狀或多環狀,形似靶子或徽章,稱為“靶形斑”“徽章樣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損呈展翅的蝙蝠狀,顏色灰褐,稱為“蝙蝠狀面孔”,常見一個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膚上存在似瘤型和結核樣型的損害,有時可見到“衛星狀”損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髖部可風由結節組成的厚墊狀塊片,損害表面滑,觸之較軟,損害數目較多,大小不一,分佈廣泛,多不對稱,神經受損後,輕度麻木,比結核樣型輕,比瘤型重,眉睫常不脫落,粘膜,淋巴結,眼,睪丸及內臟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為陽性,細菌密度指數2~4+,麻風菌素試驗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界于兩極型之間,組織病理變化為組織細胞肉芽腫,表皮下“無浸潤帶”大部分存在,可見組織細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樣細胞分化,一般較小,有的切片中可見典型,不典型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少而分散,切片抗本鄉染色有較多的麻風桿菌,預後介於兩極型之間,本型最不穩定,“升級反應”向BT發展,“降級反應”向BL發展。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瀰漫性浸潤等,損害大多似瘤型損害,數目較多,形態較小,邊界不清,表面光亮,顏色為紅或桔紅色,分佈較廣泛,有對稱的傾向,損害內的感覺障礙較輕,出現較遲,有的損害較大,中央呈“打洞區”,內緣清楚,外界浸潤模糊,眉,睫,發可以脫落,常不對稱,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瀰漫性浸潤亦可形成“獅面”,中晚期病人粘膜充血,浸潤,腫脹,淋巴結和睪丸腫大有觸痛,神經受累傾向多發雙側性,較均勻一致,觸之較軟,畸形出現較晚。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為4~5+,麻風菌素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組織病理變化,肉芽腫性質傾向於泡沫細胞肉芽腫,有的組織細胞發展為不典型的上皮樣細胞,有的發展為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常呈灶狀,存在於泡沫細胞浸潤之間,為本型的病理特點,切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風桿菌,預後比LL好,比TT 差,但仍不穩定,“升級反應”可變為BB,“降級反應”可變為LL。

  五、瘤型麻風

  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佈全身,因此組織器官受侵的範圍比較廣泛,皮膚損害的特點是數目多,分佈廣泛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融合,表面油膩光滑,皮膚的顏色除淺色斑外,大多由紅色向紅黃色,棕黃色發展,感覺障礙很輕,在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現,先由眉的外側開始脫落,以後睫毛亦稀落,這是瘤型麻風的一個臨床特點,麻風桿菌檢查強陽性,皮膚損害有斑疹,浸潤,結節及瀰漫性損害等,早期斑狀損害分佈于全身各狀,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顏色淡紅色或淺色,邊界不清,須在良好的光線下仔細檢視,方可辯認,稍晚,除斑損繼續增多外,陸續形成淺在性,瀰漫性潤和結節,在面部由於浸潤瀰漫增厚,外觀輕度腫脹,眉睫常有脫落,稍晚,斑損融合成大片浸潤,或在斑損和瀰漫性浸潤上出現結節,瀰漫性浸潤向深部發展,更增明顯而嚴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瀰漫增厚,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變大,眉睫脫光,頭髮稀脫或大片脫落,結節和深在性浸潤混融在一起,眼結膜充血,形成“獅面”樣外觀,四肢伸側,肩,背,臀部,陰囊等處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更晚,由於瀰漫性損害部分吸收,並有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在小腿,皮膚輕度變硬,光滑發亮,出現魚鱗樣或蛇皮樣損害,長久不退,有的頭髮幾乎脫光,可見殘發多沿血管存留分佈。

  神經幹雖然受累,但感覺障礙較輕,表現較晚,神經幹輕度粗大,對稱而軟,到晚期亦可出現肌肉萎縮,畸形和殘廢。

  鼻粘膜損害出現較早,先充血腫脹,以後隨著病情加重,發生結節,浸潤和潰瘍,嚴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當鼻梁塌陷即見鞍鼻,淋巴結在早期即已受累,輕度腫大,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到中晚期則腫大明顯,並有觸痛。

  睪丸受累,先腫大後萎縮,並有觸痛,出現乳房腫大等。

  眼部受累,可發生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內臟組織器官亦同時受累,如肝脾腫大等。

  本型查菌強陽性,4~6+,麻風菌素試驗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特點為泡沫細胞肉芽腫結構,主要由胞漿豐富的典型泡沫細胞構成,表皮下有“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風桿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定,只有極少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六、未定類麻風

  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 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類型轉變,演變為何種類型可依病人機體免疫力的強弱,向其他類型轉變,多數向結核樣型演變,少數向界線類及瘤型演變,臨床症狀較輕,不累及內臟,皮損單純,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園形,橢園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佈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神經幹受累較輕,雖有增大但硬度較低,産生運動障礙和畸形者少,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多為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為非特異性炎細胞浸潤,預後取決於機體的細胞免疫發展的程度,麻風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後良好,其發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他類型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