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回家過年 陪父母説説話有多難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30   來源: 西安晚報

  馬年春節就要到了,這個時候,大部分在外的人們也都陸續回到了父母身邊。但是,近日記者接到一些父母反映,孩子們回家後,除了和同學聚會,平時基本上抱著個手機玩不停,和他們的交流鴻溝變得越來越大。一位母親在今年春節前給兒子寫信説,希望你能抽出一點時間,陪我們好好説説話。(1月28日新華網)

  “人是回家了,但親情卻沒有回來”,這位母親的苦惱或許能夠引起許多老人的共鳴,因為類似的子女在我們的身邊越來越多,除了大包小包回家之時短暫的喜悅,大多時候兒女們要麼消失在老人的視線裏,要麼被電視、電腦、手機所綁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沒有情感交流的親情,如同沒水的沙漠一樣,不止是乾渴,也是被劃傷看不到的暗痛。

  相對於曾經是孩子們的依賴,孩子長大了、獨立了,便抽空了父母親情的精神世界,帶走了父母的精神依託。客觀來講,家庭親情氛圍的變化,取決於家庭成員地位的變化,代際情感訴求的轉變,揭示著人生迴圈軌跡演變的客觀規律。然而,無論如何,當為孩子付出畢生心血的父母,對孩子的訴求變得只剩下“只想你能陪我們説説話”,不得不説是一種黯然神傷。這裡面既包括了父母對子女婚姻家庭、事業成長之類,鞭長難及的無奈妥協,也包括了父母無法走進孩子心理世界的無奈祈求。

  陪父母説説話,看似簡單卻又很難,怎麼説、説什麼?在很多子女的眼裏,父母是嘮叨的、是愛管事的,觀念的差別、現實的制約,陪父母説説話,父母的關注與關愛,或許是一種負累,觸及到內心的痛。諸如,每到過年被吐槽最多的“逼婚”、“逼生”之類的問題,儼然成了回家觸碰不得的情感禁區。家常話談不了子女話題,茶余飯後的閒談,又難以找到共同的談資,才發現父母與子女真的是兩個世界的人。

  陪父母説説話何以這麼難?難道真的是為人子女的太自私,刻意忽視了父母的情感?的確,這是一個糾結的問題。俗話説,做了父母才會理解父母。這句話很耐人尋味,大體是間接經驗永遠無法取代直接體驗。只是當每個子女開始理解父母時,或許早已陷入了“子欲孝而親不待”的尷尬,這不能不説是人生的遺憾。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為人子女該只爭朝夕,多顧及父母的精神需求,捨棄一些不必要聚會,少做電子産品的奴隸,陪父母説説話,哪怕是嘮叨、是埋怨,哪怕是曲意應合。

  當然,父母與子女之間無話可説未必全是子女的疏忽。雖然,做過父母才會理解父母,反過來想,做過子女亦會明白子女。那麼,曾經是過來人的父母,多少也該知道這個階段子女的心理。遺憾的是,父母儘管寬容,卻未必是包容。一直以來,中國的家庭父母與孩子並非平等朋友關係,親情裏富含著不平等的遷就因素,溝通的溝壑一直都存在,只是到了孩子長大了,強弱的調頭,這個缺失因需要變得更突出。換言之,陪父母説説話,首先還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跟自己説話,學會代際間平等的心理交流。毫無疑問,陪父母説説話,不止是精神養老的命題,更是家庭成員關係平等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