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代表委員為破解養老難題建言獻策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29   來源: 法制日報

  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産業“門檻”、建立“十分鐘養老服務圈”、將單位閒置療養院改為養老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養老成為當下社會熱點話題。近日在地方兩會上,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居民養老,代表委員也紛紛為破解養老難題建言獻策。

  當前,著力解決居民養老問題已成為各地政府的共識。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建設80個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建立一批小型社區養老機構,發展“醫養結合”服務。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新建改造10萬張養老床位,建設2000個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100萬名困難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發改委主任王賦表示,2014年山西將重點實施綜合福利院、老年護理院、鄉鎮中心敬老院等項目,繼續推進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

  雖然政府對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財政補貼力度逐步加大,但養老機構建設覆蓋率低,服務功能不全,與快速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仍不相適應。

  在政協雲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雲南省政協委員畢勵提出,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發揮“兜底”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放開社會化養老服務市場,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産業“門檻”,引導和培育社會力量參與。

  “養老服務市場的推動涉及多個部門,要形成各職能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與政策合力,充分利用各職能部門分散的資源,如土地、資金、資訊、醫療等,保障民辦企業進入和生存空間。”雲南省政協委員王劍屏説。

  雲南省政協委員戴信鑫同時建議,政府在鼓勵個人、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市場時還應配套細化的舉措,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産業的門檻。

  北京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了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落實情況。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趙磊出席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新聞發佈會時表示,北京市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機構,今年將研究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促進政策落地。

  “政府需要在養老服務業的土地供應、金融服務等方面加大力度,如對新建養老機構的徵地需求開闢‘綠色通道’,在房租、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優惠,從而降低民辦企業進軍養老産業的門檻。”北京市政協委員趙建國建議,進一步出臺執行細則,鼓勵政策落地。

  而北京市政協委員閆文輝提議,將各單位所屬的閒置度假村、療養院、招待所等改造為養老院。“這些設施大多處於風景幽靜、空氣清新的地方,適合老年人居住,而且水電等基礎設施完善,稍加改造就可變身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閆文輝説,此舉既可緩解養老資源短缺問題,也可以增加經營機構的收入。

  養老制度不僅要“擴面”,更需進行“提質”服務。

  在山西省兩會上,山西政協委員、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龍提出,可在城鎮建立“十分鐘養老服務圈”,以滿足居家老年人群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養老需求。

  焦斌龍説,身體狀況正常的高齡老人,其可承受的連續步行時間為10分鐘左右,而到府助老服務的提供效果及效率也以10分鐘以內最佳,即在10分鐘之內最能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因此,構建城鎮“十分鐘養老服務圈”可以滿足居家老年人群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養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