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馬志剛:讓市場在養老服務中“挑大梁”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23   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最近,民政部下發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通知,明確提出“推行公建民營”、“提供經營性服務的養老機構改制”等重大改革舉措,透露出逐步讓市場在養老服務中“挑大梁”的政策意圖,這對化解日趨緊張的養老難題、增強公辦養老機構的活力乃至搞活整個養老市場,無疑都是大利好。

  公辦養老機構是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的“主角”,佔全國養老機構總量的七成多,在承擔特殊困難老年人集中養老任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必須看到,隨著中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光靠“公辦養老”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求。

  最突出的一個矛盾體現在“短缺”上。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養老床位共有500萬張,但按照國際上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5%的標準,我國現在至少需要1000萬張床,床位缺口高達500萬、資金缺口高達5000個億,這個數字尚不包括龐大的土地費用以及95%老年人社區養老所需的費用。其實,不止缺床、缺錢,護理人員短缺也很明顯,在用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改進提升養老管理方面,我們還是“新手”。今後,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還會以年均800萬以上的規模激增,如不能讓更多資源流向養老市場,人、財、物的缺口會更大,“幾十年等一床”的怪現象將會更多出現。

  市場機制才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讓更多資源流向養老市場只能靠市場。從國外經驗觀察,完全依靠政府財力實現全民養老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作為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準公共産品,養老服務雖不能全部市場化,但完全可以在明確公辦養老機構“保基本、兜底線”職能定位的同時,健全市場機制,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有了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養老産業有錢可賺了,企業就會敢也願意把錢投進來,養老市場也就能繁榮起來了。

  進一步看,讓市場在養老服務中“挑大梁”,也是三中全會精神的題中之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産業。建立這個體系,關鍵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從養老服務的競爭領域退出來,從養老服務直接供應方變成養老服務購買方和監管方,把更多把精力花在購買服務和監管服務上。去年,國務院作出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一個核心內容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干預,發揮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

  當然,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是個極具探索性的大課題。如何謹防和避免改革後居民養老負擔大幅增加?如何確保政府投入的養老資源切實用在了托底功能上?如何實現對“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有效監管?退出機制在哪?等等,都需要我們通過大膽試點摸索規律,為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創造條件。這一切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