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權威發佈

“疫苗危機” 如何才算真正化解?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22   來源: 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疫苗危機” 如何才算真正化解?

  去年歲末全國共有18例疑似注射B型肝炎疫苗致傷亡事件,其中17例死亡,1例康復。國家衛計委和國家食藥監總局對“涉事”的2批次康泰B型肝炎疫苗進行了前期檢驗,未發現在生産和品質控制中有影響産品品質的問題。那前期關於疫苗死亡病例為“偶合性”死亡的説法,看來並非推脫責任的搪塞。被冤枉的“疫苗”,至此當可洗刷清白,“疫苗危機”所引發的風波,也該歸於平靜。然而,對於兩部委公佈的這一結論,輿論與公眾仍然將信將疑,對於疫苗安全的擔憂也遠未完全打消。

 

  憑心而論,疫苗偶合性死亡,雖是專業術語,但民眾其實並不難從日常經驗中獲得理解。不能因為表面上的因果關係,而忽略疾病的誘因。雖然“偶合死亡”的認定,並非一件易事,不過,儘管無論從嬰兒的正常死亡率,還是疫苗的正常不良反應率,僅僅因為注射疫苗後嬰兒死亡,便認定疫苗品質問題,其實都有失專業嚴謹。但是,輿論與民眾對於官方“偶合死亡”的説辭不認同,對官方疫苗品質安全的結論缺乏信任,同樣也是輿論與民眾的權利,並不能因為其不夠專業,便失去質疑的資格。

 

  事實上,由於醫療衛生本身的專業性與公共影響屬性二者兼具,如何建立專業與民眾之間的順暢溝通渠道,如何為公眾釋疑,打消公眾的懷疑與焦慮,同樣應當是衛生部門必備的“專業性”。某種程度上,媒體與公眾所獲得的資訊,既然有賴於專業渠道,那麼如何讓相關資訊的發佈真正具備專業性和説服力,體現的也正是衛生部門的專業性。從這個意義上説,相比簡單的“偶合性”回應,廣東省公佈的疑似疫苗死亡病例屍檢結果,應該説就更具專業性與説服力。

 

  可見,對於疫苗注射後發生的死亡事件,如何排除公眾的擔憂,恰恰需要有專業紮實的醫學調查來作為依據,才能向公眾發佈偶合性死亡的結論。假如尚未作專業調查,手頭尚無過硬的證據,便讓“偶合”這一專業術語模棱兩可地高調出場,也就難免讓專業表述顯得不專業,引發公眾欲蓋彌彰的猜忌,自然在所難免。

 

  而從衛計委的檢測來看,雖然此次被疑涉事的疫苗公司並未發現品質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疫苗危機”純屬杞人憂天。畢竟,生産品質安全,其實僅僅是疫苗安全的最低層面而已。而完整意義上疫苗安全的範疇,更應包括風險監管與控制的完整體系。此次疫苗危機,恰恰暴露出對於大規模上市疫苗的系統風險監控與評價機制的缺位。而應對類似危機,除了疫苗不良反應監管的公開透明之外,在疫苗的研發、生産、運輸保存等管理環節,建立起系統的不良反應率上報與監督機制,同樣不可或缺。在日本,所有的疫苗事故都必須上報,並對不良反應者的經濟賠償制度,從而激發生産商不斷改進並降低疫苗的不良反應率。

 

  從這個意義上説,化解“疫苗危機”,僅僅是疫苗生産品質沒問題還不夠,整個疫苗安全的系統防控機制,資訊公開機制,公眾知情與溝通機制,都有亟待補足的短板。(武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