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徐立凡:社會化養老政府無需面面俱到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18   來源: 京華時報 

   確立了社會化的方向,就需要有更徹底的市場化思維。政府之手無需面面俱到,讓社會力量看到養老産業的市場前景,才會有社會力量的積極投入。

  在養老壓力日漸沉重的情況下,以政府兜底,社會化運營為方向的養老模式已經形成。公辦養老機構改制實現社會化運營,就是北京今年民政工作的重點。政府將在劃撥建設養老院的土地、養老院硬體設施、養老機構監管等方面投入更多,同時把運營交給優質的社會力量。

  引入社會化力量是養老改革的必然選擇,而目前的養老機制與社會化的改革方向間,仍有待磨合之處。如果在改革方案中沒有細緻考量和設計,社會化養老體系的推進仍可能步履艱難。其中需要優先明晰的是,政府如何履行兜底之責,如何讓養老業吸引社會力量。

  從政府兜底職責看,北京市目前較為明確的是公建民營這一塊,即政府提供養老設施的基本要件,同時退出一般經營。但政府兜底,還應包括對無能力支付社會化養老的最困難群體的養老職責。哪些老人應由政府兜底撫養,如何甄別老人的失能、失依、失養情況,對政府的徵信能力和行政公平性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目前,從公平分配養老資源的角度講,政府部門需要先解決存量養老資源亂配的情況,然後再行重新分配。顯然,這不是一個部門能完成的事。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養老産業對社會資金缺乏真正的吸引力,養老護理人員流失情況嚴重。一方面是就業壓力巨大,另一方面本應是朝陽産業的養老業人員缺口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並非北京獨有,在這方面,制度改進的空間仍然很大。伴隨著公建民營的改革,民政部門將會同發展改革部門做好養老服務收費價格指導工作,養老服務收費將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

  沒有産業化的孵化,養老的社會化轉制就只能是空談。制定養老指導價固然出於防止養老實體剋扣老人的好意,但若不能掌握好度,實際效果可能打折扣。如果指導價是普遍適用的,民營養老機構因為缺乏公辦機構來自政府的兜底紅利,在競爭和盈利前景上都會處於弱勢地位;如果指導價只適用於公辦機構,則在經營上可能會缺少社會力量接盤,等於把潛在養老人群向公辦機構趕,從而加劇資源配置失衡。

  確立了社會化的方向,就需要有更徹底的市場化思維。政府之手無需面面俱到,特別是在價格方面。讓社會力量看到養老産業的市場前景,才會有社會力量的積極投入。在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中,養老價格將趨於合理,因競爭而細分的養老産業也將帶來養老品質的提高。

  社會化養老,不只是養老機構的社會化改制,還包括政府部門管理思維的改變。理念的坎兒能否越過,決定著社會化養老空間的大小。相關報道見今天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