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人工肝全國推廣 讓”肝衰竭”起死回生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1-14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結合國際上最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和蛋白組學,科研人員發現,不同人的基因差異,遺傳學差異,都帶有個性化的“標誌”,找到肝衰竭患者的共同“標誌”,這個模型就做成了。
所謂模型,就像一套計算公式,患者的年紀、是否吸煙喝酒、肝病的病程、生物學檢測等一系列數據計算整合,就能“算”出患者發生肝衰竭的幾率,進而預估出患者在什麼階段接受人工肝治療最有效。
李蘭娟院士團隊率先全面揭示了肝病腸道微生態宏基因組變化規律,首次發現毛螺菌科等細菌變化與重症肝病發病密切相關,對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價值;研究還發現了19種腸道微生物代謝標誌物,對肝硬化和肝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團隊還發現了肝臟腫瘤新的“標誌物”,為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
科研成果頻頻發表在國際權威的雜誌上,國際同行學者都知道,中國這位女科學家,做出了傑出成績。
而這些科研成果帶來的成就背後,特別讓李蘭娟院士欣慰的是,他們為患者“搶”出了時間,也意味著挽救了生命。
“至今我還記得,一位40多歲的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只有立即做肝臟移植才有希望挽救生命,但一下子找不到適合他的肝臟進行手術,怎麼辦?難道眼睜睜看著他因為等不到肝臟而死亡?好在有人工肝,患者先後接受了8次人工肝治療,終於等到了合適的肝臟進行移植。手術後病人恢復很好,高高興興地出院回家了。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高興的事情?”
在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和鄭樹森院士團隊緊密合作,創造性地將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症肝病,將重症肝病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香港大學ST Fan 院士對此高度評價: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團隊開創了肝病治療新途徑,是當之無愧的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