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養老

2017年60歲以上居民均享養老待遇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2-26   來源: 南方日報

   昨日召開的惠州市社會建設工作會議透露,該市推出了《惠州市2014—2017年加強社會建設 創新社會治理 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十大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計劃》),現正面對各相關政府部門徵求意見。

  現將十項行動計劃的具體任務與措施摘要如下:

  一、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夯實公平基礎

  力爭到2017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5萬人以上,60周歲以上老年居民100%領取養老待遇;居民醫保各級醫保財政補助達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逐步將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住院政策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85%。

  建立大病救助機制,完善出臺《惠州市城鄉困難居民大病慈善醫療救助辦法》。到2015年,全市基本實現90%的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撐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3%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服務機構。到2015年,實現全市戶籍人口和在惠州死亡的非戶籍人口殯葬基本服務免費。

  進一步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努力實現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中等偏下家庭住房困難明顯改善,符合條件異地務工人員全面納入保障。

  二、打造民生財政,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繼續實施民生財政,市級新增財力的75%、縣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建立“問需於民”工作機制,每年辦好由群眾投票決定的十件民生實事。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探索建立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相掛鉤的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到2017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6.2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7萬元,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均比2012年翻一番。

  到2015年,7個縣(區)全部創建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成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完善和推廣電子教育劵制度,努力實現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到2017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每人平均每年達到45元,全市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完善電子病歷和醫院規範化管理為重點的醫院內部資訊化建設;構建市級衛生資訊平臺,實現區域內醫療衛生資訊共用和同級醫療機構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

  三、創新化解機制,打造平安惠州

  完善現有“特色之家”,充分發揮服務功能,積極推進“自強之家”(殘疾人)、“小康之家”(農民)、“銀齡之家”(老年人)、青少年之家、公交司乘人員之家、環衛工人之家等建設。

  創新“群眾來信、來訪、來電、網路信訪、手機信訪”五位一體的群眾訴求受理制度,形成接待群眾“一體化”進行、群眾來訪“一條龍”受理、信訪事項“一體化”調處、解決問題“一竿子到底”信訪工作機制。

  建立網格化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全民創安”防控格局,全力推進平安惠州建設。重點完善“六張網”建設,深入開展“東江亮劍”等嚴打整治行動,至2017年,實現萬人治安和刑事警情數大幅下降。

  建立食品藥品安全舉報獎勵、安全檢查評估預警、安全事故快速反應和劣質産品召回、品質追溯、事故責任追究制度。至2017年,實現重點品種食品監測合格率達到90%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零發生”。

  四、轉變政府職能,激發社會活力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簡政放權步伐,清理縮減行政審批事項,到2017年,實現各級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率達95%以上、社會事務網上辦理率達90%以上,建設成為全省行政審批事項最少、審批程式最規範、審批時限最短、政府服務最優的地級市。

  簡化社會組織登記程式,降低準入門檻,除法律法規禁止登記或需經相關部門前置審批外,社會組織由民政部門直接登記,實施城鄉基層社會組織登記備案雙軌制。推動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資質評判標準化,將政府購買服務支出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財政預算。

  五、完善基層體制,建設幸福家園

  建立行政管理事項社區準入機制,確需村(居)委會協助的事項,必須經縣(區)政府同意,實行權隨責走、人隨事調、費隨事轉。規範村(居)民主選舉程式,爭取到2017年全市社區居委會直選比例均達到60%以上。在異地務工人員居住集中的地方,探索設立村(居)委會特別委員。

  鼓勵範圍適中的物業管理小區單獨設置社區居委會,支援住宅小區組建業主委員會,力爭到2017年所有城鄉社區都擁有1個以上社會組織。

  加快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示範點建設,至2017年,全市建成100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六、依法維權治權,建設法治惠州

  推動參與式決策,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健全公眾、專家、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重大行政決策的規則和程式,提高社會建設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創新行政復議與利益補償機制。加強司法誠信與“陽光司法”。

  全面深入推進村(居)委“法治副主任”工作。打造“城市半小時”、“農村一小時”法律援助圈。

  七、營造良好環境,促進社會融合

  完善“憑居住證,有條件輪候享受轄區政府相關優惠政策”的異地務工人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保障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家屬在就業服務、義務教育與升學、公共衛生防疫、計劃生育、法律援助、文化娛樂、社會救濟等方面逐步納入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優秀外來人員紮根工程”。開展攜手共建和諧計劃,保障異地務工人員的薪酬、社保、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和勞動保護、職業病防治等合法權益。

  開展優秀異地務工人員評選活動,制定獲獎者入戶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優惠政策。

  八、構建社會信用體系,成就好人之城

  整合各類信用資源,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立涵蓋企業、個人、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社會信用基礎數據庫。健全信用獎懲機制。

  在各級學校設置誠信教育課。將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屬的救治、撫恤、表彰、獎勵、生活困難資助、康復治療補助以及經濟補償等納入財政預算。

  推行“社工+志願者”服務模式,至2017年,實現註冊志願者佔常住人口10%以上。

  九、完善資訊手段,建設智慧城市

  到2017年,實現可上網公開政務資訊全部網上發佈,90%以上的非公開政務資訊由政府部門共用。建立起政務資訊資源共用和交換平臺,實現公共基礎資訊共建共用。到2017年,行政許可網上辦理率達到100%,非行政許可的政府服務及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率達到90%。

  啟動和完成一批重大民生領域資訊化服務重大項目,不斷完善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體系,顯著提高資訊化服務民生能力。以實施“社會保障卡”工程為主體,實現全市社會保障、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一卡通”。

  十、完善體制機制,壯大人才隊伍

  實施萬人培訓工程,逐年分批對全市社會建設部門領導幹部、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增強對社會建設的認識和規律把握的能力。到2017年,全市參訓人數將達到1萬人。

  加強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納入“天鵝計劃”、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特聘專家制度支援範圍,吸引國(境)外高層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來惠州從事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

  鼓勵各地成立社會工作(者)協會。

  統籌:黃沁

  采寫整理:林文通 陳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