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養老,還需眾人添把柴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2-20 來源: 新華日報
2013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藍皮書顯示,去年全國老年人口達1.94億,其中約5000萬是農村留守老人。數據背後,潛藏著農村養老的隱憂。自去年起,在江蘇農村,一種“集中居住、就近養老、統一管理、分戶生活”的互助式養老模式悄然興起。這種模式能否破解農村養老困局呢?記者近日在徐州進行了調查。
兩間平房,一個小院。兩位老人一個在擇菜,一個在看電視。此時,一位稍“年輕”的老人從外面走來,遞上一塊豬肉説:“你們要的肉,我給捎來了。”
這是記者近日在新沂市瓦窯鎮大新村夕陽紅老年“關愛之家”看到的溫馨一幕。
擇菜的老人叫王福俠,她和老伴杜品余去年從原來居住的簡陋土坯房搬到這裡。“房子是村裏蓋的,床、沙發、電視、煤氣灶、桌凳都是統一配的。我們不花一分錢,只要自帶油鹽米麵,來了就能生活。”王福俠説。
大新村支部書記任浩介紹,前年由鎮村兩級共投資160萬元,建了老年“關愛之家”,提供給村裏30多位老人集中居住。
“這些資産都是村集體的,老人可以免費入住,但子女沒有繼承權。”任浩説,老人在這裡實行分戶居住,集中管理。
記者看到,每戶老人家裏都裝有一個紅色呼叫按鈕,有情況可以呼叫值班人員,24小時隨叫隨到,可到府提供日常料理、衛生保健等各種服務。
瓦窯鎮黨委書記鮑冬曉介紹,隨著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農村“空巢”現象日益突出,給本就處於困境中的農村養老帶來新挑戰。為此,瓦窯鎮在全市率先以大新、大山和王劉等集中搬遷村為試點,建設老年集中居住區。目前已有86戶150多位老人入住。
記者從省老齡委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建成300個農村老年“關愛之家”,10217位老人入住。
據介紹,除了村裏安排的幫扶服務外,多數老年集中居住區建立了互助幫扶機制,年齡小的照顧年齡大的,健康的照顧有病的,形成“抱團養老”格局。
“‘離家不離村,村中享天倫’是互助式養老模式的最大特點。老人沒有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既享受一定的公共設施服務,又有家的感覺。這既符合老年人故土難離的普遍心理,又方便子女探視,有效地化解了因經濟承受能力偏低、家庭無法實施有效照顧造成的養老難問題。”省老齡辦副主任楊立美説。
在省老齡委倪華看來,“互助養老”是介於機構養老和傳統的家庭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方式,既有社會化養老的特徵,又符合傳統家庭養老習俗,更強調普通居民間相互幫扶與慰藉,是解決農村養老實際情況很可行的方式。
那麼這種模式是否適合在農村推廣呢?楊立美表示,這種模式雖然在社會化養老和居家養老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但如果大範圍推廣,各級都要加大扶持力度。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省老年集中居住區的建設費用,省財政給予一定補助,主要由鎮村兩級負擔,壓力比較大。以大新村為例,一共建設了31套,投資112萬元,其中省裏補助了25萬,鎮裏出了48萬,村集體出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只能依靠“一事一議”來籌措。
採訪中記者發現,由於投入資金受限,“關愛之家”設施都很簡陋。大新村“關愛之家”雖然每戶都配有電視,但都是14寸的黑白電視;公共娛樂設施只有棋牌室。
對於老年關愛之家,土地也是一個坎。瓦窯鎮的三個村,都是新農村建設中集中搬遷的村。它們利用村體集中搬遷的機會,才規劃了老年關愛之家。“如果新農村建設已完成,再去謀劃這個事,就不容易了。因此要把它納入城鎮建設規劃中去。”楊立美説。
倪華認為,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把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納入縣級以上政府的統籌規劃。因為僅靠民政部門和鎮、村的力量,尚無法協調不同屬性的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