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名企

中藥企業遇“嚴冬”考驗 中恒集團轉型能否應對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2-18   來源: 人民網

2013年,對於我國中醫藥企業來説,可謂多事之秋。“中藥材連年上漲,利潤日漸稀薄,已經使企業苦不堪言。十八大剛給點希望,這下全熄火了。聽説,國家又在醞釀中成藥調價方案,主基調是‘降價’,這豈不是雪上加霜嘛。”一位不願具名的中醫藥企業老總苦惱地説。

 

1217日,記者從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獲悉,本月初,該司召集了各地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開評審會,主要議題是討論中成藥調價方案,目前雖尚無決策性定論,但據媒體報道,此番方案可能是“降價為主”,部分品種降幅高達1525%不等。一方面中藥材翻著滾漲價,另一方面要求中成藥降價,真是兩頭擠壓,猶如坐困愁城,生産企業必將遭遇嚴峻考驗。

 

然而,現實情況並非那麼糟,有的中藥企業卻能逆風飄揚,給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近日,廣西梧州中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252](以下簡稱:中恒)董事長、總經理許淑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1022日,中恒發佈了第三季度報告,與去年同期相比,利潤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水準。至於2013全年利潤增長多少,具體數字現在還不好説,應該不會太差,一切以公告為準。

 

挑戰與機遇並存

 

中藥材連年上漲,擠壓生産企業利潤。據公開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中藥市場最為常用的200味藥材,價格指數年均上漲27.7%,尤其是三七、水蛭等藥材上漲幅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給相關中成藥生産企業造成頗大的成本壓力。

 

這種壓力在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的年報中也有所體現:在公司風險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經營壓力。此番國家發改委的調價方案如果予以實施,可能會對相關生産企業增添新的困擾。

 

這還不算完,近期中藥自身存在的問題,頻遭輿論質疑,致其發展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中藥材農殘超標、中成藥非法添加成分、有毒成分標注等問題,讓中藥企業因“説不清”而吃盡苦頭。同樣的問題,也使我國中藥在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方面舉步維艱。

 

2011430日起,歐盟開始實施傳統草藥法令,如果沒有在歐盟進行註冊,就無法以傳統草藥的身份在當地銷售。

 

不久前,英國藥品和健康産品管理局發佈新聞稱,從2014430日起,將全面禁售未註冊的草藥製品。而目前中國藥企尚無一例中成藥成功註冊,這意味著,到時英國市場上的中成藥存貨將全部下架,無法銷售。

 

與此同時,香港衛生署也多次發出關於中藥産品的警示,幾乎每次通告都讓中藥生産企業猶如驚弓之鳥。

 

然而,不全是壞消息,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101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培育一批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中醫藥等重點産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1115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位資深專家解讀認為,這足以説明中醫藥發展已納入國家戰略,其受重視程度“杠杠的”,相當提振“精氣神”。不言而喻,利好政策的陸續出臺,將為中醫藥企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有所為有所不為

 

但是,好政策釋放紅利尚需一段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在中藥企業紛紛叫嚷著“冬天來了”,日子不好過的大環境下,中恒為何能做到年均利潤大幅增長?

 

許淑清認為,中藥企業最本份的事是做好藥,治好病,有了口碑,發展必在意料之中。據了解,2006年,該公司將下屬梧州制藥産品注射用血栓通(凍幹)列為重點發展項目。7年來,投入研發費用不惜血本,提取物純度精益求精,排除雜念做好一件事情。

 

目前,血栓通的提取物純度已高達99%。血栓通在被業內認可的同時,銷量連年攀升,今年第三季度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50%,蟬聯為數不多單品銷售過20億的中成藥。

 

有專家認為,中恒將業績增長維繫在單一的中成藥身上,風險系數極大,稍有不慎,將會拖累公司整個大盤。“一條腿再強壯,也走不遠。”許淑清也清楚這塊“短板”的隱患。

 

記者調查發現,中恒已在戰略佈局,加快構建化藥板塊,改變自身“中藥強西藥弱”的發展格局,實現兩條腿走路,形成互促互補的良性發展格局。

 

1113日,中恒集團與北京大學産學研合作項目正式簽約,將就單細胞測序癌症早期診斷等方面進行科研合作。此前,中恒集團還和四川大學等數1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産學研合作關係。

 

有所為有所不為,借助外力驅動,中恒在與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姻”中頻結碩果,嘗到了甜頭,這也是中恒構建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探索。目前中恒新研發測試5個新藥,其中3個為西藥。

 

許淑清表示,中恒在嘗試戰略轉型,借助高校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優勢,為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同時,合作實現高校新藥品研究的轉化應用,儘快為患者提供所需新藥,幫助其戰勝疾病,提升生活品質。

 

儘管中藥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遭遇壁壘,中恒卻迎難而上,選擇主動讓利,與國外同行聯手,加快推開中藥走向世界的大門。2012年,中恒拿出自主研製的新藥與美國德瑪醫藥公司合作,雙方聯手開拓國外市場,並力爭獲得美國FDA上市許可。

 

“不過主次還要分清楚。”許淑清提出了一個鮮明觀點:中國市場就是世界市場。她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跨國藥企都在想法設法爭搶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同時,中醫藥作為我國的國粹,擁有深厚的歷史基因,中國更應成為全球中醫藥市場的核心。“中國市場足夠大,國家政策又很給力,作為中醫藥企業,立足國內,將會迎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合作機制待完善

 

中恒探索以産學研結合方式,尋求技術合作,推動産品創新的做法引發業內關注。

 

記者注意到,與中恒做法不同的是,跨國藥企都在擴大自建研發團隊規模。尤其是近年來,諾和諾德、禮來等外資藥企紛紛在中國設立全球研發中心,更加凸顯國內藥企對研發建設的“不上心”。“中恒做法”究竟是規避風險還是優勢互補?

 

中投顧問産業研究部經理郭凡禮認為,産學研一體化,能夠充分發揮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各自優勢,共同開發市場適應性更強的産品。在當前國情下,是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因為我國醫藥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需要“學、研”支援。

 

“研發和技術成果的轉化,需要産學研的結合。”中國醫藥企業協會會長于明德認為,做基礎理論創新和研究,企業比不過科研院所;做産業化、應用創新,科研院所比不過企業。兩者各有優勢,一方的短板恰是另一方的強項,如果把優勢結合起來,強強聯合,就能産生好的效果。如果一個企業從頭至尾都自己去做,就會分散精力,力不從心。

 

同時,于明德也指出,這種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他認為,從實驗室到生産線,有很多差異要高度重視。“比如高速攪拌,人工控制滴加速度,在實驗室裏很容易實現,但放到大規模的生産中,就要涉及材料學、力學、工程設備等諸多問題。還有成本核算,實驗裏做的成本是20元,到了生産卻算出40元。企業裏的環保處理經費、職工保險經費、其他管理經費等等,是實驗室裏看不到的。這種情況司空見慣。”

 

于明德建議,企業和科研院所作為合作單位,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分工不同,但相互依存,要特別注意全過程的充分溝通。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也表示,中恒的創新發展路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産學研的結合可以加強科研立項的市場需求,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但不足之處在於,相互間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需要雙方進一步探索完善。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中恒在産學研的道路上,實踐的時間不長,對於如何規避從實驗室到現實生産中存在的差異,如何在合作中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贏機制等等,尚無一套成熟的模式。

 

對於專家所指出的問題,許淑清坦言還沒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但是,從目前來看,産學研對於中恒來説,應該算是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徑,這樣做的目的也無非是為了幹好中藥企業本份的事——做好藥,為公眾健康服務,我們只要咬定這個目標不放鬆,口碑和效益肯定是不招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