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育兒

教孩童學華語 説寫不必同步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2-11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教孩童學華語,對他們能説出的詞語,不必同時要求他們會寫。國際漢語教學專家白樂桑教授認為,教導孩童學寫字時,應著重使用頻率高的華文字,才能減輕孩童認知能力的負擔,提高教學效果。

 

  白樂桑教授是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也是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他在1130日舉辦的全球首屆國際學校漢語教學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後受訪時表示,華語教學應該有針對性,特別在小學階段,華語能力較弱的孩童,教導聽説和讀寫的內容應該區分。

 

  “我不是説不該教孩童學華文字,我認為應該教華文字,尤其是這個階段教會有很大的效果,可是教導口語和書寫不要同步。以小朋友的認知特徵來説,他們要學習的語言,跟他們要寫的應該不同。”

 

  白樂桑指出,華文中有些字使用頻率很高,有些比較低,兩者應該區分。若不側重教導使用頻率高的字,就難達到教學效果。

 

  他舉例説,教導對像是孩童,不表示一定要教他們寫水果或動物名詞。“以‘長頸鹿’這個名詞來説,三個字當中有兩個是構詞能力低的字,對初學者來説使用頻率也很低。”

 

  此外,白樂桑指出,由多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合體字,對年幼孩童學習華語也會造成認知負擔。例如“謝謝”一詞,孩童都會説,使用頻率高,但字形結構複雜,也不必在初學階段硬性地要他們會寫。

 

  他認為,即使到了中學,口語和書寫教導“或多或少”還是可分開,到了較高級的學習階段,兩者可以同步進行。

 

  另一位應邀發表演講的是新加坡美國學校中文部主管章悅華博士。她在題為“提高口語交流能力”的演講中表示,在新加坡美國學校,教師根據全美外語協會制定的口語能力鑒定考試(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簡稱OPI)來評估學生華語口語表達能力。

 

  章悅華受訪時説,教師評估時不會按既定問題問,而是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課題,進行開放式的提問,目的是引導學生用華語陳述、描述、比較或分析,從而把他們的表達能力分成不同層次。

 

  “老師設計課程時,就能以培養學生實際交流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習動力。”

 

  新加坡本地主流學校的華語口試有看圖説話這個項目,章悅華認為,這也能測試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有局限性。她建議本地口試可參考OPI,使每個學生的考試問題都不同,卻能幫個別學生發揮語言能力。

 

  研討會是由新加坡科思達孔子課堂,東南亞教育組織區域語言中心和新加坡美國學校聯辦,吸引近300名本地、國際和主流學校的教師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