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空巢”老人變“蜂巢”老人——網路互助養老新模式調查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1-30 來源: 新華網
一邊是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難以滿足生活和精神需求,一邊是不少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正在昆明悄然流行的網路互助養老新方式,試圖解決這一矛盾。
記者發現,老年人通過網際網路老年社區産生一個個互助組,在此基礎上結成“蜂巢”狀的互助養老網路,進而讓原本分散、獨立的老年人相互幫扶。業內專家表示,在未來的養老服務産業鏈中,網路的撬動作用十分關鍵,但完善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産業鏈仍然不可或缺。
線上互動促成線下互助
每逢週四,81歲的昆明空巢老人“秋瑜”家裏就變得格外熱鬧。朋友們的到來讓不大的房間充滿歡樂。過去兩年多,“秋瑜”的家成為夥伴們聚會的固定場所。
“秋瑜”並非老人的真名,而是她在網路上的昵稱,一起聚會的夥伴都是她的網友。在交往中,這些60歲以上的老人互相用網名稱呼對方。和許多空巢老人一樣,“秋瑜”告訴記者,自己退休後從外地來到昆明,不習慣與兒女同住的她在外租了這間屋子獨居。
老人們説,他們結緣于一個名為“幸福916”的網路社區。2011年起,該網路社區創辦人“老藍”把雲南昆明作為網路互助養老的試點,目前已帶動了許多“秋瑜”這樣的老年人走進網路世界的老年社區,體驗全新的晚年生活。
“隨著養老問題的緊迫性,養老機構‘一床難求’,居家養老成為必然選擇,越來越多空巢老人接觸網路,希望能在網路上尋找屬於自己的老年生活。”“老藍”告訴記者。
學會使用電腦是老年人接觸網路的前提。為此,“老藍”在現實中建立的“數字養老示範基地”常年開班授課。“教會老年人上網不是目標,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更多老人進入網際網路,增加陌生人之間的互動,最終線上下形成互相幫助、慰藉的老年人互助組,構建互助養老的新模式。”“老藍”説。
“空巢”如何變“蜂巢”
“秋瑜”“福金子”等老年人告訴記者,這種養老模式把線上社區、線下互助組連接成“蜂巢”一樣的互助養老網路,可謂“蜂巢式養老網路”。
據統計,“幸福916”網路社區已經發展了2萬多名會員。記者看到,網路社區劃分為舞蹈、茶文化、廚藝、合唱等數十個興趣小組,其中精彩活動版塊的發帖數達到41萬。許多老年人把自己的作品發在網上,跟帖會員交流熱烈。
通過興趣小組、熱點話題的帶動,目前61個現實中的互助組已經在昆明建立起來。互助組成員從互不相識到成為網友,再從網路回歸為現實中的朋友,在生活中互相提供幫助。
“秋瑜”居住的小區裏也成立了互助組,大家給它取名“眾樂樂”。互助組還單獨建立了討論組、QQ群,目前已經有100多名成員。在互助組裏,已過耄耋的“秋瑜”長期獨居,大家定期前去探望。“有一次我生病了,大家馬上在社區論壇發了帖子,然後天天都有人來照顧我。”提起朋友的照顧,“秋瑜”很感激。
“互助組成員的年齡段不同,對於年紀大一些的朋友,我們經常去探望。每天晚上在網上,如果看見誰沒有登錄,我都要打電話去問一下是不是有什麼情況。”“眾樂樂”互助組的組長“福金子”是大夥的“頭兒”,平時組織聚餐、郊遊、運動,保持組員們一星期見面三四次。
網路互助養老催生“有效床位”
統計顯示,目前雲南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60萬人,其中空巢率超過30%。專家認為,這種通過網際網路的“數字養老、梯級互助”模式能帶動更多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加入居家養老,緩解機構養老不足帶來的壓力。
“我國提出‘十二五’末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到30張,但是床位增長速度遠遠低於老齡人口增長速度。”雲南省老齡委宣傳調研處處長盧紅軍説,通過網路建立的養老互助關係更為強調主觀意願,反映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這將是未來養老的發展方向之一。
盧紅軍説,在我國倡導“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下,網路互助養老將彌補居家養老的方式,緩解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不足産生的壓力。“如果老齡人口間能實現互助養老關係,在居家養老范疇中會出現更多‘有效床位’。”
面對網路互助養老模式的探索,專家認為,利用網際網路來發展養老産業是一種趨勢,提倡互助養老是對現有養老模式的補充。“蜂巢式”網路互助養老的打造有賴於社會化養老服務産業鏈的升級與完善,需要完善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産業鏈來支撐。
“利用網路來推動互助養老需要一個過程,但目前這種線上活躍和線下互助的關係依然比較單一。接下來需要更豐富的養老資源和養老服務進入網路平臺,用完善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産業鏈來支撐網路互助養老模式的形成。”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教授王劍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