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1/3慢阻肺早期沒症狀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1-30 來源: 環球網
11月20日是“世界慢阻肺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作為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高致病、高致殘、高致死等特點,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慢阻肺至今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我國患者高達4300萬人,平均每分鐘就有2.5人死於慢阻肺。早在2000年,國家衛生部報告中就指出,我國每年由於腫瘤和腦血管病死亡的人數各140萬,而慢阻肺緊跟其後,高達128萬,位列我國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在40歲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達8.2%,且近年來還有上升趨勢。慢阻肺常反覆發作,不僅累及肺臟,還會導致肺功能逐漸下降,並可能引起全身並發癥,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礙、代謝綜合徵、骨質疏鬆症、抑鬱和肺癌等。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王辰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人們一般認為慢阻肺應該會有臨床症狀,但實際來看,患病的人群中早期有64.5%的人可能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還有1/3的人群沒有症狀。這是因為,肺臟具有較強的代償能力,疾病進展比較隱匿,常不為人察覺。慢阻肺早期症狀不明顯,主要是咳嗽、咳痰、活動後呼吸困難、喘憋等,很容易被誤解為生理機能“老化”,並因此漏診和誤診。
值得注意的是,當慢阻肺患者出現氣短、上下樓梯或運動後感覺呼吸困難等標誌性症狀,甚至發展到平靜時也“喘不過氣來”,已多屬於中晚期,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肺通氣功能已損害50%以上。中晚期慢阻肺發生感染後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概率明顯增加,5年內死亡率可高達20%~30%。
更讓人擔憂的是,慢阻肺的患病人群正在年輕化。“過去只有4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資料,但近年來從臨床經驗上看,40歲以下的慢阻肺患者正在逐漸增多,慢阻肺已經不局限在中老年群體。”可能原因是青少年過早吸煙、上網成癮、有氧運動減少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影響到青少年呼吸系統發育,致使肺活量降低,使得青少年人群成為慢阻肺的“後備軍”。調查顯示,吸煙是重要發病因素,近五成慢阻肺是因吸煙所致,吸煙量越大、吸煙時間越長、煙霧吸入氣道越深、開始吸煙年齡越早,患慢阻肺的危險性就越大。此外,超兩成慢阻肺患者有長期油煙接觸史。
因此,戒煙是防止患上慢阻肺或防止此病惡化的最有效措施。研究表明,如果能夠及時戒煙,慢阻肺的發生率可以減少80%~90%。不吸煙人群應學會在公共場合拒絕二手煙。
對長期在粉塵環境中工作的人或在霧霾天出行的人,可以佩戴口罩,減少有害氣體的吸入。此外,還應防治感冒及其他感染,注意室內通風。平時應攝入足量蛋白質,多吃蔬菜、水果,合理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少吃生、冷、辛辣、油膩食物。此外,體育鍛鍊是預防和治療慢阻肺的有效手段。步行、太極拳或慢跑等不同強度的運動,不僅可增強肌肉活力和呼吸功能,還可以增強體質。
有人講慢阻肺好像治和不治差不多,這種説法其實是錯誤的。在慢阻肺的治療上不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是有可為的,關鍵就在於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慢阻肺的治療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跑贏比賽的關鍵就在於堅持規範治療,目標就是積極改善呼吸困難相關症狀,以提高活動能力。▲
40歲要查肺功能
鋻於慢阻肺症狀的“隱匿性”,定期檢查肺部功能對於儘早發現疾病至關重要。
大部分慢阻肺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其中很多患者都是家中的“頂梁柱”,既沒有時間又不太注意自身健康或身體變化,因此,即使出現了慢阻肺的症狀通常也不放在心上,以致不幸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對此,王辰建議大家,應密切關注和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如果在爬樓梯、做家務的時候比同齡人更容易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活動能力下降的情況,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特別是高危人群,包括有長期吸煙嗜好的人群,經常暴露在粉塵環境中工作的人群,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的人群,年輕時反覆得呼吸道感染的人群,或者有慢阻肺家族病史、長期油煙接觸史的人群,都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40歲以上人群,最好在常規體檢中包括肺功能檢查。因為調查資料顯示,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發病率高達10%,而且年齡越高,發病率越高。
目前,慢阻肺最主要的檢測手段包括肺功能檢查、胸片和CT。慢阻肺以氣道的慢性阻塞為特點,肺功能篩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的客觀指標,重復性好,因此成為診斷慢阻肺最簡便、最經濟、最準確的方法。通過“嘴裏含住一口氣,然後根據操作要求,平靜呼吸,之後用力吸氣,快速地吐氣,快速地呼吸……”這樣的檢測可幫患者儘早發現病症。
目前慢阻肺診斷中最大問題是漏診。煙民往往靠常規胸片判斷是否患上了慢阻肺,其實由於慢阻肺屬功能性疾病,拍X片等醫學檢查通常看不出肺有什麼異樣。因此,王辰建議大家體檢時發現胸片沒問題也別大意,最好再做個肺功能檢查以助診斷。▲
專家小傳
王辰,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醫院副院長,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長,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