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衛計委“急救規範”能否救治“醫療病”?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3-11-28   來源: 羊城晚報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面對危急病人或傷員,以最快的速度救人應該成為醫生的本能反應,而不應有任何貽誤救機的雜念。

  但實際情況未必都如此。在某些時候,在某些醫院,交錢有時成為搶救的前提。一些身上沒錢或者交不起錢的傷員病人就常常遇到擱置急救的情況:

  2004年,一位12歲男孩遇車禍致左腳骨折,因母親交不起760元的醫療費用,孩子在北京一家醫院急診科熬了近10小時才進入手術室。

  2005年,在海南打工的34歲湖北農民從摩托車上摔下生命垂危,在附近一家農場醫院簡單搶救後,要轉到海口一家大醫院。但傷者家屬一下籌不到搶救費用

,急救人員趕到後又空車返回海口,傷者因救治不及時而死亡……

  類似的例子不時見諸媒體。在金錢與生命之間,一些醫院優先選擇金錢,不允許生命“插隊”,令醫院的天職受到嚴峻的考驗。

  於是,國家衛計委近日發佈《需要緊急救治的急危重傷病標準及診療規範》,要求急救人員必須及時、有效地對符合標準的急危重傷病患者實施急救,不得

因患者身份不明、無能力支付醫療費用等理由拒絕或拖延救治。

  這一“規範”詳細羅列了需要急救的症狀,卻沒有觸及醫院“見危不救”的“病根”——如果傷病員真的付不起急救費用,誰來補償醫院的損失?

  一些醫院把錢看得比生命還重,不完全是醫生的價值觀倒錯了,而是醫院本身也要生存。如果醫院只顧救人完全不顧收費,經常被拖欠醫療費用,那麼總有

一天,醫院自己也要被抬到“急診室”了。

  這一問題涉及國家對醫療的投入。一份以2006-2009四年數據計算的世界各國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百分比)的排名中,美國以16.2%排在首位,緬甸以

2%墊底。在參加排名的183個國家中,中國以4.6%排在第145名。排在中國之前的,有許多亞非拉國家。2012年6月30日,英國《衛報》刊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的類似百分比列表,美國以17.9%蟬聯冠軍,位於南太平洋的吐瓦魯以17.5%獲得亞軍,法國佔11.9%,阿根廷佔8.1%,日本佔9.5%,中國只佔5.1%,排名還是

靠近尾巴(2009年後,中國三年投入8000多億支援醫改)。

  一方面是中國人口多,病人相對也多;另一方面是中國對醫療投入少,讓醫院要自己維持生計,使得醫療費用缺口大開,迫使醫院要時時盯著收費室。我們

醫院的許多問題,包括醫療器械和藥品的低價購進高價賣出、多開藥開高價藥等等,大都與醫院缺錢有關。

  除了急診室問題之外,還有更多的危重病人因為缺錢而放棄治療。每當有慈善人士為救治某個病人而四處籌集醫療費用時,我們在為他們感動之餘,都會在

心裏默念國家的名字,疑惑經濟總量已經躍升世界第二的國家,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隱形?為什麼還需要那些本來並不富裕的人捐出辛苦錢?

  衛計委的“急救規範”出臺時,人們本應為之歡呼雀躍,但實際上恰恰相反,許多人反而為醫院叫屈。他們認為,如果國家沒有救助款,醫院在不計成本無

條件地搶救病人,出現虧損之後國家還管不管?要是還由醫院承擔,其結果必然是,醫療管理者把問題轉嫁給醫院,醫院最終還是把問題轉嫁到病人身上。

  不解決醫院的後顧之憂,這一“急救規範”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稱不上,只能算“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