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大洪山:人文映照浸古今
來源:隨州日報發佈時間:2024-02-26 17:22:08
大洪山古名“涢山”“大洪山”,最早見於《水經注》:“涢水出其陰,亦謂之涢山”“涢水出縣東南大洪山”。
漢時大洪山名“綠林山”,王匡王鳳在此發動“綠林起義”,令其聲名遠揚;唐時名“大湖山”,宋以後定名為“大洪山”。
唐宋時期的大洪山,因佛而聞名。從開山之祖慈忍大師,到奉旨住持大洪山廣建殿堂的報恩禪師,再到“曹洞宗主”道楷禪師,這些先後住持大洪山的大德高僧,推動了佛教禪宗在荊楚大地的發展變遷,演繹了一段段禪宗傳奇和千年佛界佳話。北宋中後期,大洪山佛教達到鼎盛。特別是曹洞宗第八代弟子芙蓉道楷接任洪山寺住持後,立志重振“曹洞宗”,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使得曹洞禪法在荊楚遍地生根。由此,大洪山成為曹洞宗的中興之地。“大洪山精舍壯觀天下”,上下寺院僧人達千人。
大洪山也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賀龍、徐向前率紅軍在此遊擊;李先念、陶鑄、錢瑛、陳少敏在此艱苦抗日;江漢解放區在此建立,大洪山由此載入人民解放戰爭的史冊。
【綠林好漢寫傳奇】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亂。綠林山(今大洪山)一帶的饑民在王匡、王鳳率領下發動了綠林軍起義,僅幾個月時間,隊伍就發展到七、八千人。綠林起義是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歷時10年,席捲全國。起義最終雖然失敗了,但“綠林好漢”卻成為了後世英雄豪傑的代名詞。大洪山上的兩王洞,也因王匡王鳳在此屯兵而得名。
【善信駐錫大洪山】
據清《大洪山誌》記載,禪宗祖師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善信從五台山長途跋涉至大洪山時,正值這裡大旱、田地龜裂。山主張武陵帶眾鄉人準備殺豬宰羊求雨,善信表示願捨身代牲祈雨。他登上主峰北崖祈禱,三日內果然雷雨大作,解除了數百里內旱災。張武陵慨然捐出自己的山林,為善信修建廟宇。善信坐化之前,毅然割下自己的雙足供奉龍神,後人將其傳為鎮寺之寶——“佛足”。這故事上奏皇帝,唐文宗賜善信“慈忍大師”法號,御書院額“幽濟寺”。從此,大洪山名揚四方,香火逐年旺盛。以後各朝皇帝賜額。
【善洪重走取經路】
北宋名僧善洪,于真宗鹹平五年春(1002年)前往天竺(今印度)取佛經及佛牙、舍利,自秦州(今甘肅天水市)出發,經39國,途越大小雪山75座,江河33渡,入屍毗國,得佛牙五枚,舍利50粒。歷經13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還京(開封)。真宗皇帝到便殿親迎,並賜紫衣銀絹。善洪表示願到隨州大洪山潛心修行被許,以後病逝,合佛牙、舍利並葬于大洪山。
【鄭獬讀書狀元塔】
北宋年間,安陸人鄭獬(1022—1072年)曾在大洪山白龍池旁苦讀,皇祐五年中進士第一(世人尊稱為狀元),曾入朝進集賢院,修編《起居住》,後貶任杭州知州、青州知州等職。他的《採鳧詩》被收入《宋代詩詞選》中。一生正直,去世前遺言歸葬大洪山。後人為紀念鄭獬在此讀書而修建了狀元塔。該塔位於大洪山三大主峰之一的懸鉤峰頂,與寶珠峰遙相呼應,是觀景攝影的絕佳之地。
【三寺結緣共洪山】
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金兵南侵,隨州成為戰場。荊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統張順將洪山寺部分僧人及慈忍大師“佛足”、歷代御賜匾額等遷往武昌東山,改東山寺為洪山寺,易東山名為“小洪山”。現武漢市洪山區及小洪山之名均源自大洪山。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駐軍武昌洪山寺,獲悉“佛足”來歷後,特請方丈同“佛足”一起隨軍供奉。忽必烈即位後,下旨方丈護送“佛足”回歸武昌洪山寺。在行至許州(今河南許昌)丈地堡時,“佛足”重似千斤抬不動,飛報元世祖後,令就地建寺供奉,改寺廟為洪山寺。忽必烈為紀念慈忍大師,在武昌洪山建靈濟塔。
【楚山望剎展新顏】
寶珠峰上高僧雲集,千年古剎再現盛景。進入21世紀的大洪山,開始展露新的容顏。2009年,中國當代佛門泰斗、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本煥長老率衣缽弟子印順大和尚,發大願重建慈恩寺于寶珠峰之巔。
大慈恩寺由清華大學古建專家王貴祥教授領銜設計,總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2011年5月31日,金頂落成開光。2013年10月27日,大慈恩寺全堂佛像開光。
“大慈恩寺”之名,係取大洪山歷史高僧“慈忍大師”之“慈”和“報恩禪師”之“恩”合成,並由本煥長老親筆題寫寺名,意為繼承兩位大德的精神續佛慧命,大力弘揚佛教傳統文化。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呈十字形展開,中軸線主體建築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佛足閣、金頂依次展開,錯落有致,磅薄大氣,再現唐宋佛教“楚山望剎”盛景。
【金頂傲立大洪山】
“金頂”是慈恩寺的標誌性建築,按照“傳世傑作,不可複製”的建設理念,由清華大學王貴祥教授領銜設計,由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朱炳仁打造,在建築上採用了唐式風格,其瓦柱門窗四壁皆為黃銅鑄造。金頂建築高度15.9米,總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用銅量120噸,建築體量和建築高度在全國同類建築中位居第一。
【文物見證佛教史】
在大雄寶殿興建中,發現了建於宋代的蓮花池。池長21米,寬7米,深1.8米,證實了《大洪山誌》“蓮花池亦在山頂,久堙”的記載。池中出土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物百餘件,其中珍貴文物有宋代海石榴花柱礎、宋代銅鐘、聖旨碑刻等。為了保護好這一遺址,景區在大雄寶殿下建起“幽濟院”,展示出土的歷代文物。
【風雨千年東塔林】
距洪山寺不遠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塔林,有歷朝巨型墓碑、佛塔多座,歷經千年風雨巍然矗立。這些墓碑原立於洪山禪寺門前,後一起移于佛塔旁。近年來,日本曹洞宗代表人物多次到這裡尋根問祖。
【禪修書院臥雲端】
湖北省圖書館大洪山分館暨慈恩寺禪修書院,靜靜坐落在大洪山主峰寶珠峰上。整個館舍利用慈恩寺講經堂整棟單體建築改建而成,總面積2984平方米。館舍集閱讀、休閒、禪養、觀景于一體,是楚北之巔的又一處文化勝景。館舍現有藏書3萬餘冊,分有閱讀區、會議區、休閒區、觀景區等。暮鼓晨鐘中靜翻書,雲卷雲舒裏找答案,在這裡坐坐,即便是在匆忙的旅途中,這也會是生命中最好的時光。
【紅色文化潤人心】
大洪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山路彎彎,處處都有先烈們的足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是紅軍的遊擊根據地,賀龍、徐向前轉戰於此;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陶鑄、錢瑛、陳少敏等老一輩革命家均在此戰鬥過,長崗店成為“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的駐地,由陶鑄主持的“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日遊擊軍政幹部訓練班”成為鄂中地區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搖籃,洛陽鎮九口堰成為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所在地;解放戰爭時期,洪山鎮雙河周家灣成為江漢軍區的指揮中心,江漢公學為黨培育了大批幹部。
大洪山革命陳列館位於景區白龍池景點處,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有星火燎原、抗戰堡壘、高奏凱歌、中共黨史四個展廳和一個學習室,另配有相關生活設施建設及紅軍橋、紅軍營地、紅軍路等互動體驗式項目,開發具有參觀、互動、教育、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教育課程,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院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