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多彩大洪山

隨侯獲珠:珠光寶氣大洪山

來源: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發佈時間:2023-11-02 15:57:12

詩人李白在讚美隨州時,不忘一個“珠”字。其雲:“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寧知喪亂後,更有一珠歸。”

這是很有道理的。戰國時期的隨國在政治上已經不見於經傳,但是一個“珠”字卻叫響了隨國。因為在先秦時期,隨國國君確實擁有一顆與楚之和氏璧、宋之結綠齊名的“至寶”,就是這顆隨珠,使隨國在整個戰國時期顯得珠光寶氣。

隨侯珠的來歷有十分傳奇的色彩。清同治年間所修《隨州志》曾有提及,其雲:“隨侯救蛇,事見《淮南子》及《搜神記》,其説略同。明知州王納《言隨珠堂記》雲:隨侯救蛇,楚而得珠,其言楚者不知何本。至舊志有蛇銜珠吐于堂外曰:‘我龍王子也,感君活命,以來報德。’隨侯得珠進于楚王。其得珠進楚王事又不知何出,且蛇作人言益怪。”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神奇的傳説與大洪山有不解之緣。

大洪山主峰叫“寶珠峰”,峰是“珠寶”。同時,大洪山脈與龍又緊緊相聯,我在前面已經指出,這座山是龍興之地,其許多地方都是以“龍”命名,曰青龍,曰黃龍,更曰白龍。山即為珠,又特稱龍,龍纏寶珠,且此“珠”此峰為隨侯所有,這不正好與“蛇銜明珠”的傳説暗合嗎?在隨州這塊熱土上,也許只有大洪山龍纏寶珠內在氣質能與“蛇銜明珠”的傳説相吻合。

當然吻合僅僅是吻合,更重要的是隨侯珠確實與大洪山有關。

我們先從隨侯珠的性質説起。東漢張衡在《西京賦》裏説:“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班固《西都賦》:“隨侯明月,錯落其間,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是知,它是一種明月珠或夜光珠。


有人認為它是珍珠。《史記·龜策列傳》記載:“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于蚌中。”可是淡水珍珠一般比不上隨侯珠之大,且珍珠的成份是碳酸鈣,容易分解很難流傳于百年以上。而從墨子記隨侯珠到李斯談隨侯珠中間已隔數百年,如果隨侯珠是珍珠的話,其到李斯時代早就分解了。

有人根據隨侯珠于夜間發光的特點,隨侯所擁有的真珠是金剛石。其理由是金剛石屬於晶體,多呈珠球狀,無色透明、光澤強烈。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金剛石在日光曝曬後,隨在暗室裏可以看見不同顏色的磷光。且隨侯珠一寸有餘,而金剛石似乎沒有如此之大的。

問題是,隨州地區存在藏有金剛石的礦帶嗎?這個問題,湖北省地質礦産廳高級工程師郝用威通過長期的地質調查後發現,在大洪山北麓與桐柏山南麓之間,有寶石級金剛石存在。如果隨侯珠是寶石級金剛石的話,那麼隨侯在大洪山北麓與桐柏山南麓之間發現此寶,是有可能的。

隨侯珠出於隨地,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它究竟是出於大洪山,還是出於桐柏山,也似乎是個謎。《水經注》將隨侯珠放在“涢水注”中加了記述,而涢水源於大洪山,這似乎説明大洪山是隨侯珠的原産地,但是文中又豐常清晰地交待隨侯珠是在溠水河畔的斷蛇丘發現的,溠水起源於桐柏山脈,這意味著隨侯珠的原發現地是在桐柏山脈。


但是專家郝用威對斷蛇丘的實地勘探的結果顯示,隨侯珠出於大洪山。郝用威在實地勘探中發現《水經注》所載與斷蛇丘的實際地貌、河道不符,斷蛇丘與現今的溠水相距甚遠。從古河道的殘跡與航空照片影像分析,他認為此種不合是由地殼升降和山洪爆發等自然運動的結果,所以在今天的溠水一帶難以找到隨侯珠的蹤跡。

受溠水故道變遷的啟發,郝用威將溠水流域與大洪山麓聯繫起來,並對大洪山麓進行了實地考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鐘祥市九花寨的山中驚奇地發現,這裡存在著大量的金伯利岩。金伯利岩因首見於南非的金伯利地區而得名,是一種基質不含長石的偏鹼性超基性岩,在地質學家的眼裏,它的發現就意味著有寶石、金剛石的發現。這一重要發現,使郝用威想到了文獻中的隨侯珠,並將隨侯珠與金剛石挂起鉤來,大膽提出了隨侯珠極有可能是金剛石的猜想。1978年11月,上級部署尋找金剛石,郝用威帶領地質隊員們走進大洪山麓,很快就在佈滿金伯利岩的花山群中發現了第一顆金剛石,爾後在近百平方公里的面積裏發現金剛石出土點20余處,共撿到金剛石40余顆。這些金剛石雖然不似傳説中的隨珠那樣大,但其特徵是一致的。1991年春天,郝用威在全國寶石礦物學會上宣讀他的科研報告——《隨珠探源》,力證隨珠係寶石級金剛石,而大洪山則是隨珠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