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炎黃文化

炎黃文化專欄 | 炎帝神農是“人身牛首”嗎——炎帝神農系列故事之七

來源:中國網發佈時間:2023-09-08 17:56:25

傳説中的炎帝神農“人身牛首”,這讓人有些迷惑不解。炎帝神農是人不是神,更不是怪物,好好的華夏人文始祖,為什麼説是“人身牛首”呢?


原來,這裡面有個緣故。


古時候,炎帝神農氏族善於馴化野獸,母親安登馴羊,把愛動的野羊馴成了“小羊兒乖乖”。炎帝神農從小就幫母親馴羊,後來又馴豬、馴雞、馴鴨、馴狗,這些小動物達到了可以圈養、放養的馴服性。馴,就是馴化,去掉野生動物的野性,培養人與動物間的相互理解、互動,培養動物聽從驅使的悟性。


馴化了小動物,還想馴化較大動物。炎帝神農喜歡觀察動物,較大動物中,他盯上了牛。他覺得牛塊頭大,力氣大,很兇猛,那一對頂在頭上的角如同兩把寶劍,護衛自己,威脅對手,十分威風。而且牛食草不食肉,不具主動攻擊性,性子慢,有忠厚老實的一面,是可以馴化的。


當時,炎帝神農已開始種莊稼,推廣農耕。種莊稼必須翻耕土地,炎帝神農造出犁後,剛起始用人拉犁,三四個小夥子才能拉動犁,拉得汗流浹背,累得吭哧吭哧,工效也不十分高。炎帝神農看上了野牛的力氣大、性子慢、憨厚老實,便琢磨著馴牛拉犁,讓牛幫人幹活兒。


十幾歲時,炎帝神農便開始馴牛,捉住小野牛後,從小圈養,去它的野性。後來,又抓住了牛鼻子,在兩個牛鼻孔之間的間隔軟組織上穿上一個“木轉”,便完全制服了牛。


接著,炎帝神農設計、製作了“額頭”“牽繩”,這是牛拉犁的裝備。“額頭”“牽繩”既是把牛套在犁上的枷框,也是便於牛使勁的支架。炎帝神農讓人牽來了一頭已經馴化的牛,大家七手八腳,給牛肩套上額頭,在額頭與犁之間拴牢左右牽繩,然後拍了拍牛屁股,要它往前走。


牛不高興,也不習慣,這是幹什麼呀?套上額頭後,它覺得很不自在,亂蹦亂跳了一陣,試圖甩掉套在身上的枷套。再説的話,從技術角度上講,它也鬧不清人們要它幹什麼,怎麼幹。


炎帝神農理解牛的難處,他自己掌著犁把,讓赤松子和瑤姬在前面牽牛鼻子,引著牛前行,幫它熟悉農藝,拐彎,再前行,再拐彎,在地裏來來回回,拉著地犁,犁開土層,翻起的土形成了一條條的波浪線。


赤松子是雨師,行雲布雨,雷鳴電閃,瞬息之變。牽牛鼻子的活計他有點幹不來,嫌牛走得慢,他從地邊折了枝條,去抽打牛,誰知這一打,牛不幹了,“哞哞”叫著,甩頭踢腿要罷工。瑤姬趕緊撫摸牛頭,輕聲安慰。炎帝神農停下犁,拍著牛背撫慰道:“你拉犁是幫助我們,我們應該謝你,怎麼能打你呢!”他讓赤松子、瑤姬到地邊休息,喊來一個性格溫和的老農接著牽牛鼻子。


老農耐心地牽了兩天牛鼻子,這牛就會自個兒往前,拐彎,再往前,熟悉這技術活了。


牛拉犁,一牛抵數人,而且速度比人快。因為人拉不動,難免走走停停,而牛是埋頭苦幹,勻速前進。俗言道,走路不怕慢,只怕站。牛拉犁、拉耙、拉車,幫人做很多事情,在農耕時代,牛成了人最好的動物朋友。牛拉犁成功後,四鄉八里的人們爭相馴牛,讓牛當幫手。


炎帝神農帶領部落的人們興農耕,力大而憨厚的牛成了好夥伴、好幫手、好朋友,部落議事會確定:牛是部落的標誌,部落的村頭、墻壁都畫著牛頭,旗幟上也畫著牛頭,漸漸地部落人們的頭頂也出現了“牛角”。人們頭頂兩隻對稱的“牛角”,有的是頭髮造型,有的是由樹枝和樹葉扎成的帽子,部落首長如炎帝神農等人的頭飾倒是用上了真牛角。牛是炎帝神農部落的崇拜物,牛角、牛頭造型是炎帝神農部落的標誌,後世認為牛是炎帝神農部落的圖騰,人們在描述炎帝神農的形象時,把炎帝神農的頭飾與炎帝神農的頭部生理特徵等同起來,這就有了炎帝神農“人身牛首”的傳説。


牛吃的是草,幹的是重活累活,人們對牛常懷感激之心,自古以來,在湖北隨州人們愛護牛,善待牛,農民趕牛耕田耙地,手裏雖握著鞭子,卻只是口中吆喝,並不忍心抽下去。牛,在農人的心目中是神聖的。如今,勞碌了數千年的耕牛正在逐步隱退。大顯身手的拖拉機,被呼為“鐵牛”。總之,農人離不開牛。

 

(本故事流傳于湖北、湖南地區,劉永國整理。劉永國係高級編輯,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隨州日報原社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