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曾隨要聞

【聚焦癸卯年尋根節】守正創新,擦亮禮樂文化品牌

來源:隨州日報發佈時間:2023-06-08 10:15:21

隨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烈山腳下是源頭”的人文始祖炎帝在隨州誕生,“一鐘雙音震寰宇”的華夏正音在隨州奏響,“漢東諸國隨為大”的文化燈塔在隨州點亮,“信義由禮、樂合來儀”的治理高地在隨州生根。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詹王文化、紅色文化、治理文化等優秀特質文化,在這裡亙古綿延,讓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獨具魅力。




炎帝神農“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戰國編鐘是大型禮樂重器,700年的曾(隨)國更産出無數精美的青銅禮器。以編鐘禮樂為代表,隨州形成了貫通史前部落融合、商周方國融合和隋唐民族融合的禮樂文化。




文化是發展最深沉持久的力量。近年來,隨州不斷深化對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創見性挖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叫響禮樂文化品牌,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神之源、精典之都、精美之器、精緻之治”,讓五千年的歷史積澱為産業發展、城市建設提供滋養。


辦好一個節——



悠悠華夏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將歷史的卷軸向前翻5000頁,始祖神農在古老的隨州大地上制耒耜、種五穀、創醫藥、倡貿易等,開啟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賡續歷史文脈,傳承文化基因,隨州連續14年成功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扛起了傳承與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擔當。





農曆四月廿六,相傳是始祖神農誕生日。每年的這一天,無數華夏兒女齊聚烈山腳下,虔誠拜謁,共同祈願國泰民安。尋根,尋文化之根、精神之根,也尋發展之根。尋根節,已成為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名片、彰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凝聚中華兒女同心同德的橋梁紐帶,也是展示荊楚良好形象、昂揚湖北奮鬥激情的重要平臺。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隨州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關鍵之年,辦好癸卯年尋根節意義重大。目前,各項籌備工作進入倒計時。站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癸卯年尋根節將按“大禮、大樂、大文、大氣場”的要求,堅持尊崇古禮回歸祭祀本真,充分彰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禮樂文化、祭祀文化和地方特質文化的賡續,以文化認同凝聚復興力量。


申報一個遺産——


隨州,西周初期周文王重臣“南宮適”封地、姬姓方國古曾(隨)國立國之所,其國祚延續700餘年。曾隨文化遺址以擂鼓墩古墓群、廟臺子遺址、義地崗墓群、安居遺址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主體,延伸包括棗陽市郭家廟墓地、京山市蘇家壟墓地,自東向西涵蓋“金道錫行文化走廊”。曾隨文化遺址的考古,基本厘清了曾侯世系,為兩周時期方國史研究和周、楚、曾(隨)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翔實資料,其考古價值、學術價值與文物活化利用價值重大。





隨棗走廊周代曾(隨)國的考古發現,是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考古界的盛事,奠定了曾隨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基礎。


申遺工作啟動以來,我市走出去、引進來,申遺工作路徑與思路逐步厘清。目前,我市已收集到涉及曾隨考古、隨州史志沿革、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各類書刊、雜誌、報紙、研究文章等紙質載體資料600余冊(件),為後續申遺文本編制等提供了厚實儲備。


叫響曾隨文化品牌,光耀漢東。截至目前,“隨棗走廊(金道錫行)文化走廊”成功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任務,擂鼓墩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



發展一個産業——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以文聚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全國具有吸引力的謁祖聖地。




常辦常新的尋根節,將存于文學典籍、固化于歷史遺存的炎帝文化,以節慶活動的形式鮮活呈現,已成為響亮的隨州文旅IP。目前炎帝故里景區正衝刺創5A。


講好禮樂文化故事,加快考古遺址的串珠成線,讓代表曾隨禮樂的文物“活”起來,精心編排的《編鐘樂舞》成為省市兩級博物館的鎮館大戲。




以西遊文化和淮源文化為特色的西遊記漂流,全新呈現古寨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田王寨景區,將神農文化與岩畫文化結合的神農部落,以及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園、大洪山革命陳列館、張體學在隨縣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景區景點,夯實隨州文旅産業基礎。 

一批文物保護與利用工程項目有序推進。曾侯乙墓槨室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修繕正在進行中,曾侯乙墓遺址展示館的立項與方案設計工作也已啟動;實施隨州市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文化綜合提升工程,完成《赫赫曾國》基本陳列大綱設計;完成葉家山墓地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義地崗墓群棗樹林墓地保護與展示工程項目報經國家文物局成功立項。


今年“五一”假期,隨州共接待旅遊145.9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56億元,分別較2022年同比增長102.36%、224.08%。




神韻隨州,一見鍾情。文旅融合,文化更有活力、文化場所有人氣,旅遊更有魅力、旅遊景區有故事可講。隨州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産業發展勝勢,讓遊客享文化、樂旅途。



塑造一座城——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座城市,有歷史才有底蘊,有文化才有內涵,注重文明傳承,彰顯文化、山水個性,才能告別“千城一面”,留住城市獨有的記憶。





隨州堅持以文塑城,以城弘文,挖掘炎帝文化、編鐘文化、曾隨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內涵、特色,融入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隨州文化公園內,神農壇、季梁雕塑、盛世同慶尊盤、隋文化浮雕等景點,體現了文化與山水的巧妙融合。濱湖八景兩岸,“漢東之國隨為大”、編鐘樂舞、尊盤等墻面浮雕講述著隨州歷史。兩座公園內佇立的曾侯乙編鐘復仿製件,引得市民遊客爭相敲響、合影。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內,在智門寺原址上恢復興建的楊堅故居,是為紀念這位從隨州走出的開國皇帝。城南涢水河畔的大型市標“樂都旋風”,為對古編鐘、編磬抽象變化而成的螺旋式“彩色音符”。行走街頭,編鐘造型的路燈、刻著炎帝功績的護欄……隨州文化元素隨處可見。




從今年開始,我市啟動花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實施170多項優化提升工程,一體傳承文化基因、打造文化印象、厚植文化情懷,把文化自信貫穿花園城市建設全過程、全週期。


我們堅持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頒布實施《隨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確定省級歷史文化街區3處、市級歷史建築36處。啟動《隨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改造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著力打造城市文旅新亮點。


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文化自信。對於隨州來講,要做好“文化”文章,深入挖掘地域特質文化內涵,梳理凝練禮樂文明的優秀成果、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做好“物化”文章,加強文化規劃,在文物保護與展示上下功夫,建設好遺址公園文化展示區,吸引文創企業和産品佈局,以項目為牽引提升中華禮樂文明的物化標識影響;做好“活化”文章,加強策劃和行銷,創新宣傳載體,彰顯品牌影響力,切實把文化張揚出去,讓文物等活起來,把遊客吸引進來;做好“轉化”文章,推動價值轉化,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做好“文化+”的文章,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硬實力,真正把隨州打造成近悅遠來的文化會客廳和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