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珠和璧説隨國——説説古隨國留下的文史痕跡
來源:發佈時間:2022-12-08 15:47:22
春秋時代,華夏版圖上有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在歷史上大多留下了名姓和文化印記,也有悠忽而生、悠忽而滅,毫無故事的,這不免令人遺憾。是不是大國就故事多,小國就故事少呢?或許大體上是這樣,但也不儘然。譬如南方的隨國、北方的中山國,比起齊、楚、燕、趙、韓、魏、秦來説,他們是小國,但也是很有故事的。這些故事讓這些小諸侯國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痕跡。
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隨國,封土位於桐柏山南、漢水之東,是姬姓周王朝的宗親,受封時負有監控楚國的責任,政治上是緊隨周朝中央的,地域雖比楚國小,卻比漢東其他小國大,前期實力較強,且來頭較大,確實對野心勃勃、試圖問鼎中原的楚國起到了很大的牽製作用。楚國對隨國愛恨交織,有打有拉,有和平相處。兩國之間,在700年間先後發生了六次戰爭,《左傳》《戰國策》記載了這些戰爭,如魯桓公六年(西元前706年)楚武王攻隨的速杞(位於今湖北隨州市東南)之戰、魯莊公四年(西元前690年)楚武王病死伐隨軍旅中的溠水之戰,隨國在戰馬嘶鳴的歷史舞臺上頻頻亮相,面對強楚的咄咄逼人,隨國君臣難免窘迫,但更多的卻是堅定、自信、自強圖存。
隨國不僅在正史上留下了痕跡,而且在傳説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如隨侯鑄編鐘、隨侯助楚昭王複國、隨侯救蛇得珠等故事,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要數救蛇得珠的故事。
這故事是這樣説的,隨國山水宜人,隨侯樂山樂水,常作山水遊,賞風光,聽民情。一次出遊途中,隨侯見一條受傷的小蛇在路旁掙扎,尾巴斷在一邊。隨侯見狀,心生惻隱,令隨行醫官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隨侯救蛇,是心有善念常駐,還是一時心生悲憫?總之,是一個非常之舉。因為南方草木茂盛,蟲多蛇多,常對人造成危害,當地人口頭禪“見蛇不打,三分過錯。”隨侯救斷蛇,百姓們議論紛紛。為了這件出奇的事,百姓們把隨侯救蛇的土丘稱為斷蛇丘。
傳奇故事大多有神奇的結果。日後的一天,隨侯在睡夢中見到一條龍飛入住所,口裏銜著一顆夜明珠,霎時屋宇亮如白晝。隨侯不免驚詫。這時,龍説話了。他説:“隨君勿驚,我是東海龍王的兒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然後説了幾個月前受傷被救之事,今奉父命,贈送龍宮鎮海夜明珠酬謝恩君。説罷,頷首敬禮,悠忽而去。
隨侯披衣坐起,果見案幾上有一顆珠,光暈玄亮,臥室無燈自明。這顆珠,世稱“靈蛇之珠”、隨侯珠,它以神奇玄妙之光灼照春秋戰國的時空,給金戈鐵馬的歲月平添了值得品味的溫情。
隨侯珠是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珍寶,“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淮南子》雲:“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由此産生了“隨珠和璧”、“隨和之寶”、“隨珠彈雀”等成語。隨珠和璧(又作“隨珠荊玉”):形容珍寶中的極品。隨珠彈雀:比喻做事不講成本,得不償失。
隨侯救蛇得珠的故事,有人説是講的是以仁得仁、好人好報,有人説講的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有人説講的是古人的環保故事。總之,它彰顯了至今仍在提倡和發揚的美好理念。中華一統人心所向,諸侯封建不過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喧鬧時段,諸侯隨國早已在歷史的塵埃中消逝,但隨國的歷史故事、傳説以及由這些歷史故事、傳説所産生的成語,如今仍存活在中華優秀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