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炎黃文化

劉永國:炎帝神農八大功德

來源:中國網發佈時間:2022-08-22 20:04:12

炎帝神農生活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是“三皇”的代表人物,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莊子·盜跖》記載:“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炎帝神農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製作耒耜,種植五穀,開創中華農耕文明。

炎帝神農之前,人們靠狩獵、採集獲取食物,來源不穩,數量不足,食不果腹,飽受饑寒、疾病、蟲蛇猛獸威脅。炎帝神農“殖五穀,嘗百草”,開創原始農業文明和醫藥文明,將人民的生存狀態由野蠻引入了文明。《國語·魯語上》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又如《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些古籍記載了炎帝神農氏製作耒耜、種植五穀的史實,農耕有了穩定的糧食收穫物,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有效解決了先民“食之不足”的難題,所以後人稱其為“神農”。炎帝神農堪稱農耕文明源頭的偉人。 

2、遍嘗百草,解民病痛,開創中華醫藥。

進入文明社會之前,先民飽受疾病、傷痛之害,炎帝神農嘗百草,味甘苦,嘗試著發現草木蟲石的藥用功能,療疾醫傷。《淮南子》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紀》亦云:炎帝神農氏“磨蜃鞭茇,察色,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世本·作篇》記載:“神農和藥濟人。”《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古代文獻記載了炎帝神農嘗草味藥的艱難探索,後世人景仰禮讚,尊炎帝神農為中醫藥學的鼻祖,堪稱中醫藥源頭的偉人。

炎帝神農以身實踐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國中醫學的基礎,開創了中華民族的中醫學文化。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

3、日中為市,首辟市場,開創中華原始商貿。

耕種、養殖盛行,互通有無成為需要。炎帝神農設立場所,引導交換,於是原始市場應時而生。《周易·係辭下》記載,炎帝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炎帝神農氏“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今事物考》記載:“神農為市,交易而退。則商賈自炎帝始也。”“日中”,日頭正中天,指中午;“市”即交易,後來引申為集市、城市。現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厲山鎮有“日中街”、“白午集”,地名中蘊含史實。

炎帝神農發明“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也是推動城市出現的力量的源頭。0821

4、治麻為布,製衣著裳,開啟中華先民著裝時代。

原始先民無衣無裳,以樹葉、獸皮遮身,冬寒夏暑難以調節。炎帝神農教民麻桑,男耕女織,改變了這種窘況。漢代《淮南子·齊俗訓》描述炎帝神農“身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炎帝神農躬耕勸農,夫人聽沃親織引導,中華“男耕女織”自炎帝神農始,炎帝神農夫妻引導種麻,治麻為絲,織絲為布帛,裁縫布帛為衣裳。衣裳護體遮羞,調節冷暖,抵禦蟲豸,提升人的品質與自尊,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5、相土造房,營建村落,開啟中華村舍城池建設。

農耕部落需要定居,炎帝神農部落五穀種植領先,村舍營造也領先。初始是數木相交的棚戶,炎帝神農的兒子柱始創立柱延伸房屋跨度,為宮殿式建築奠定了基礎。據説,“柱”的得名也由此而來。湖北省棗陽市雕龍碑文化遺址和隨州市曾都區金雞嶺文化遺址,便是炎帝神農時代的聚落遺址,其房屋開間已有小有大,功能分工井然。聚落週邊有濠溝環繞。在村落建設的基礎上,炎帝神農時代出現了中華文明史上最早的城池。《竹書紀年》記載:“(神農)建明堂。”《神農之教》記載:神農之世,“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又城池之設,由炎帝始矣。”《玉函山房輯佚書》記載:炎帝神農“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炎帝神農主張和合四方,四齣傳播種植、醫藥,但當時爭戰還是有的,阪泉之戰並非空門穴來風。陜西神木縣石峁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為炎帝神農時代出現中華早期城池的實證。從古籍上看,炎帝神農之城用石塊砌成,四週挖有水濠。

6、制陶作器,改善餐飲,開啟中華手工業製造。

陶器發明之前,先民缺少容器,食物飲水存儲、加工受到限制。《古今事物考》記載:“神農作陶。”《逸周書》也説:“神農作瓦器”、“作陶冶斤斧”。此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炎帝神農發明陶器製作工藝,有了陶器,不僅發展了生産力,而且改進了先民們的生活條件,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力地推進了社會發展。

7、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開啟中華音樂藝術。

炎帝神農總結先民在勞動實踐中的音樂自娛活動,創造琴鼓等樂器,開展了歌曲創作,娛樂百姓,推行教化。《説文解字》説:“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漢代學者桓潭《新論》明確地説:“琴,神農造也。”“昔者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認為炎帝神農氏造琴制樂不僅在於娛樂,更在於通神明,合天地,怡人心,營造天地人和。左丘明《世本·作篇》記載:“神農作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有專家經過考證認為,“神農琴”上的五根弦名宮、商、角、徵、羽,實際上就是中國民族音樂所指的五聲音階。

春秋時代成書的《孝經·授神契》記載,炎帝神農氏創作了歌曲,“名曰《扶持》,亦曰《下謀》。”戰國《竹書紀年》記載,炎帝神農氏“作五弦琴”“作下謀之樂。”

8、觀天制歷,究天開卦,開啟中華創世文化。

炎帝神農開創原始農業、醫藥、手工業製作,開展聚落、道路、城池建設,甚至不可避免地應對疫病、戰爭、自然災害,都需要觀天察地,發現與領悟自然現象、天地運作、文化規律。炎帝神農觀日月,究星辰,分晝夜,別四季,創立了初步的年有四季、月分望朔的年曆,引導人們避兇向吉,運用天時地利,按季節栽培農作物,有規律地生活。

炎帝神農從自然現象和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了卦象。《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重八卦之數,究八卦之體,為六十四卦”。《路史·後紀》記載:(炎帝神農)“乃命司怪主卜,巫鹹、巫陽主筮。於是通其變以成天地之文,極其數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書。……所謂《連山易》也。”北宋學者鄭樵《通志·三皇紀》記載:(炎帝神農)“復演八卦,而為六十四卦,名之曰《歸藏》。”據研究,《歸藏》即《連山易》,是後世《易經》的基礎,可以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