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世界礦冶文化名城,華夏青銅文明聖地。

這是一塊熾熱的土地,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4000年爐火生生不息,創新因子澎湃。

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歷經千年古縣孕育,拔節生長,三十而立正風華,前景無限可期。

剛剛過去的2025年元旦,是大冶市正式成立紀念日。三十年滄桑巨變,三十年春華秋實。大冶新畫卷徐徐展開。

大冶城市夜景

新抉擇新圖景

“2024年,大冶市預計全年全域口徑地區生産總值增長8%,一舉突破900億元大關,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分別同比實現了 14%、13.5%、5.3%的增長,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44億元。”元月5日,大冶市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這份數據讓代表委員精神振奮。

一路走來,“勁無止境,匠心圖強”,大冶永遠值得關注。

朝陽,鋪撒在“勁牌小鎮”展館上,氤氳著醇香。這裡酒品琳瑯滿目,人流如織,讚嘆連連。從一個地方小廠成長為全國保健酒領軍企業,勁牌人拼搏了70多年。

20世紀90年代潮涌銅都,迪峰換熱器、登峰高強螺栓、華興玻璃、東貝電機……一大批名企、名品應時而生,助力大冶加速奔跑,1999年全市經濟總量首次進入全省前十。

大冶物華天寶,因礦而生。20世紀末,一礦為主,成為獨特的時代經濟發展標簽。然而,礦産資源雖然有價,但更有限,大冶面臨礦衰城竭的處境。

大冶何去何從?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06年下半年,一場載入大冶發展史冊的頭腦風暴---“黃金湖會議”召開,做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決策;2008年大冶又搶抓首批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機制體制“五位一體”全面轉型。

從此大冶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凱歌以行。

2004年11月,年産2萬噸的保健酒工業園1期建成投産,圖為包裝二車間生産線。

和1994年相比較,2023年全市GDP、財政收入、城鎮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工業增加值、社零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分別增長46倍、111倍、20倍、21倍、25倍、52倍。

2012年,大冶成為湖北省首個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的縣市,隨後連年進位,2024年位列第55位,奮進全國50強號角已經吹響。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休閒農業重點縣市,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榮譽紛至遝來。

大冶率先在全省縣域通過數字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階段性驗收,數據治理下沉到村,實現數據共用,資訊共用;連續三年營商環境先行區創建數量在全省縣市(區)第一,連續兩年獲評“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範縣”。目前,全市市場主體達到11.46萬戶,“四上”企業數量達到1003家。

新路徑新優勢

“我們從一個2020年成立的初創者到孵化成一家年産值2億元的公司,這源於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和黃石大冶湖高新區全生命週期的貼心服務。”展望集團大冶分公司副總經理余芳感慨。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激蕩著所有探夢者的初心。

1994年,大冶市城北開發區成立,2011年升級為省級高新區。當承載轉型發展重任的目光落到這片土地時,從此就有了更高更新更強的執著追求。2018年4月,黃石大冶湖國家級高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市經濟發展主戰場、創新驅動主引擎,正傾力打造鄂東科創高地、先進製造標桿、綠色低碳園區。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冶向“高”而行,向“新”而生。

30年來,大冶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由“一礦為主、工業獨大”到“三産並進、協調發展”,再到構建“3+2+1”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了從依託資源創業到超越資源發展的華麗蝶變,走上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湖北銅都通用電梯有限公司。

積極謀劃綠色低碳發展。依託富集的自然資源、全國第三的鋁型材産能,以及華鑫鋼鐵等重點企業擴能提效,2025年,一個千億級的新材料産業集群呼之欲出。

大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大力實施工業企業“智改數轉”,5G+全連接工廠智慧化項目,助力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以長城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新興産業發展集群;前瞻引領性佈局氫能新賽道,加速推進全國首個礦區綠電綠氫制儲加用一體氫能礦場綜合建設。

大冶搶抓長江經濟帶、武漢都市圈、花湖國際機場和光谷科創大走廊等重大發展機遇,積極融圈入群,融合指數和産業協同發展指數排名位列圈內縣市首位。大冶湖電子資訊産業園全面對接武漢光谷電子産業體系,吸引了美亞迪戶外彩屏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戶;大冶(武漢)離岸科創中心正在上演研發在武漢、生産在大冶的“雙城”記。

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3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55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22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達到9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7家。80個省級以上科創平臺大展身手,高新技術産業創新能力位居湖北省縣級第一。

新生活新魅力

夜幕降臨,遊客泛舟,沉浸在和美愛情故事表演裏。當地群眾白天勞作,晚上演出,在家門口演繹自己的“文藝范”,爭當新生活的“主角”。

堅持人民至上思想,發展為了人民共用。

毛鋪山巔,千里江山圖景壯闊;銅山新館,歷史迴響深遠悠長。看一場茗山村“BA”,跑一次半程馬拉松,龍鳳山下品特色美食,黃金湖上嘗“黃金甲”,生活的詩與遠方在有風的地方等你。

桃花源裏演出現場。

大冶打破傳統行政區劃,以小流域為單元,推行“七網共融、五水共治”,一村一品做強富民産業,一村一韻建設和美鄉村,提升了鄉村顏值,帶富了一方百姓。

目前,大冶市建成“內部聯通、外部暢通”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王英水庫一類水潤澤萬家;首個三甲醫院成功創建,數智化病理診療快捷精準;大力推進緊密型醫共體、教聯體、養聯體建設,讓病有良醫、教有良師、老有所“享”成為現實;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15萬志願者成為最亮的一抹紅。

從紅星湖,尹家湖到大冶湖,30年來,大冶城市在時光軸中舒展開來,拔節生長,目前城市建成區面積達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37.6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4%。推動黃石大冶市域一體化發展,實施“雙160”規劃(160平方公里、160萬人居住),全速推進城鎮和産業“雙集中”。30年後,大冶襟江連湖,含山望嶺,“千山出平湖,城在湖波上”,再現形勝萬千,令人神往。

金湖生態園。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大冶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金湖生態園,曾經的五小企業聚集地,經過多年治理,如今“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成為鳥語花香的城市會客廳。

三十年砥礪奮進,三十年眾志成城,三十年改革創新。

當前,百萬大冶人民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不負重托的使命感,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著力打造礦冶文化名城、綠色智造新城、開放活力之城、幸福宜居城市,為衝刺千億縣市、率先邁入全國縣域經濟五十強,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核心區重要節點城市,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大冶答卷而努力奮鬥!(通訊員:冶軒、黃旺宣)

審核: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