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梅這三種大別山常見的樹種,傲骨迎風、挺霜而立,象徵著革命者的高尚人格,趙基松、趙基柏、趙基梅趙氏三兄弟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被譽為“革命歲寒三友”。

紅安縣(原黃安縣),是趙基梅烈士的出生地。麻城市,是趙基松、趙基柏、趙基梅趙氏三兄弟的故居(成長和戰鬥過的地方)。隨縣,是趙基梅烈士的犧牲地和安葬地。紅安縣、麻城市、隨縣三地聯動,致力於共同守護好“革命歲寒三友”。

品悟“革命歲寒三友”的精神密碼

為繼承和弘揚趙基松、趙基柏、趙基梅趙氏三兄弟的革命精神,湖北省麻城市結合趙氏三兄弟的故事,在乘馬崗鎮石河村修建了一座梅笑亭。

距離石河村不遠處的乘馬崗鎮沙子崗村,就是趙基松、趙基柏、趙基梅趙氏三兄弟的故居。

如今在趙氏三兄弟的故居沙子崗村,居住的還有趙基松的孫子趙世界一家。

在位於麻城烈士陵園的麻城革命紀念館內,“解放豐碑”展示區將趙基梅烈士的事跡置於首位,並將趙基梅烈士譽為“無冕將軍”。

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也位於麻城烈士陵園內,會長李敏至今仍然收藏著一摞“革命歲寒三友”的有關資料,檔案袋內保存著一張趙基梅烈士的珍貴照片,還有“革命歲寒三友”的事跡材料。

李敏還清晰地記得,2022年6月6日,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組織“重走長征路”之旅,第一站就到了隨縣,因為麻城市與隨縣的紅色故事淵源深厚,有斬不斷割不掉的親密聯繫,趙基梅烈士就犧牲在隨縣三里崗鎮。

追憶“革命歲寒三友”的紅色故事

提起三位爺爺的英雄故事,趙基松的孫子趙世界幾度落淚。

“當年,我的二爺爺趙基柏曾多次爬雪山過草地,也在作戰中負傷了,腿上還有身負槍傷後留下的傷痕。”至今,趙世界還收藏著二爺爺趙基柏的《革命殘廢軍人撫恤證》,這是趙基柏用熱血捍衛家國榮光的最好見證。

據趙世界回憶,當年,二爺爺曾和他提起過,抗戰時期二爺爺曾和三爺爺聯繫過一次,再後來就聯繫不上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二爺爺生前和三爺爺的後人終於見麵糰聚了。

趙世界還翻出他和兒子趙東華前往三爺爺犧牲地和安葬地隨縣的一些照片。“我看到了三爺爺的照片,也聽到了有關他的故事。”在趙世界看來,三位爺爺的紅色故事永遠烙印在心中。

傳承“革命歲寒三友”的紅色基因

離開麻城市,又來到了紅安縣,深入尋訪趙基梅烈士的紅色故事。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趙基梅烈士的名字被印刻在紅安革命烈士紀念墻上,以彰其功。

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在紅安縣華家河鎮召開了江漢軍區成立大會,任命趙基梅兼任江漢軍區司令員。

菇鄉有英烈,浩氣永長存。沿著趙基梅烈士的紅色足跡,從麻城市、紅安縣一路尋訪,回到趙基梅烈士的長眠之地隨縣。在隨縣三里崗鎮這一片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上,菇鄉人70餘年來一直默默守護著英烈。

“每次在墓園,我內心禁不住陣陣顫動,為這黃土下的英魂,為這悠悠尚存的記憶,也為幾十年修陵掃墓不輟的三里崗親人們。”正如趙基梅女兒趙林英在《父親的容顏》一文中所感慨的一樣,多年來,已經與老鄉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把菇鄉人當親人。70餘年來,菇鄉人懷著對英烈的崇敬之情,讓這一段跨越時光的守護與傳承成為了佳話。

青山埋忠骨,忠膽護英魂。烈士趙基梅長眠于伏嶺村佛爺嶺烈士陵園,伏嶺村村民汪呈祥和汪呈富兄弟倆就是忠膽護英魂的代表,他們正如趙林英所言幾十年修陵掃墓不輟,數十年如一日,並肩守英烈。

據伏嶺村紀檢委員程品國介紹,一屆又一屆村幹部,傳承了70餘年,每年村幹部、老百姓都會來祭掃,並會主動清理一下雜草枯枝。在程品國看來,這是一種祭奠,也是一種教育和傳承,教導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不能忘本。

“組織師生前來祭奠英烈,開展紅色教育,並參與編寫《校本教材》,記錄包括趙基梅烈士在內英烈們的事跡,後來在三里崗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期間,更是遍訪過戰鬥遺址,整理過英烈戰鬥的故事。”三里崗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羅可啟娓娓道來多年來的心路歷程。

趙基梅烈士的故事,在幹部群眾之間傳頌著,趙基梅烈士的名字,深深烙印在菇鄉人民的心中。(通訊員:高峰、鄭道鳳、李佳、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