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三峽大壩7孔泄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文輝攝)

壩上,風平浪靜。壩下,7個泄洪孔開放,吐出巨龍般的巨大水柱,水霧瀰漫、水聲震天。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長江防汛關鍵期。7月20日,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集團組織媒體探訪三峽大壩,聽專家復盤前期調度工作、分析當前防汛形勢。

今年三峽攔洪量約為102個東湖

長江委副總工程師陳桂亞介紹,在應對今年長江1號和2號洪水的過程中,三峽水庫通過攔洪、削峰、錯峰三種方式,發揮防洪作用,共攔蓄洪水126.8億立方米。

6月28日14時,今年長江“1號洪水”在長江中下游形成。在長江委的調度下,長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庫群累計攔洪約165億立方米,其中三峽水庫攔洪74億立方米,佔總攔洪量的45%,降低中下游幹流水位0.4米至1.7米,減少災害損失520億元,減淹耕地260萬畝,避免轉移200萬人,防洪減災效益顯著。

進入7月,持續性降雨轉移至長江上游。7月11日18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漲至5萬立方米每秒,“2號洪水”形成。長江委聯合調度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梯級15座控制性水庫,配合三峽水庫攔蓄洪水,累計攔洪68.5億立方米,其中三峽水庫攔洪52.8億立方米,佔總攔洪量的77%,降低中下游幹流水位0.7米至3.1米,避免長江中游幹流宜昌至沙市約147公里江段超警戒水位,避免沙市至監利約206公里江段超保證水位,減少災害損失123億元,減淹耕地54萬畝,避免轉移21萬人。

126.8億立方米是什麼概念?武漢東湖的最大湖容為1.241億立方米,126.8億立方米相當於102個東湖。

防範上游可能發生的較大洪水

“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指7月16日至8月15日,歷史上,長江流域性大洪水大多發生在此期間及前後。陳桂亞表示,將抓住當前降雨減少的有利時機,三峽大壩持續泄洪騰庫,重點防範下一階段上游可能發生的較大洪水。

根據預測,近期長江流域降水量基本正常,上游偏多、中下游偏少。“後面的降雨區主要集中在上游,我們要逐步降低三峽水庫水位,為可能發生的較大洪水做好準備。”陳桂亞介紹。據了解,三峽水庫計劃將水位逐步降低至158米,“這樣,即便8月5日後出現強降雨、發生較大洪水,我們也心裏有底。”

截至目前,今年汛期,三峽水庫最高水位為166.55米,較常年同期大幅偏高。7月20日15時,三峽水庫水位已降至160.75米,大壩實施7孔泄洪,出入庫流量均為4.1萬立方米每秒。

三峽樞紐安全,是調度運作的基礎,也是入汛以後社會密切關注的話題。

“我們在做好日常監測的基礎上加強汛期觀測,根據監測數據即時開展大壩安全狀態的評估,技術人員24小時值守並加大現場巡視和檢查力度。”三峽集團流域管理中心水庫管理部副主任周曼介紹,目前,三峽水利樞紐水工建築物及泄洪設施等均處於正常運作狀態,大壩各項指標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