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茶山深處。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諾西村一座農家小院中,75歲老人王大壽手持條剪、梳子,為村民們義務剪髮。他們圍坐一起,一邊理髮,一邊拉家常,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王大壽義務為村民理髮(資料圖)


“去縣裏或集鎮剪髮比較遠,我們年紀大了也不方便。我在他這裡剪頭髮已經20多年了,從來不收錢。”諾西村村民李大爺説。

1969年10月,20歲的王大壽踏入軍營,1971年2月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王大壽所在部隊在四川西昌附近,他苦練本領,立志衝鋒在保家衛國最前線。此時,部隊急需一名理髮師。比起保家衛國理想,理髮顯得“不值一提”,但王大壽還是主動報名進修,學習理髮手藝。

部隊資源緊俏,沒有多餘理髮工具可以發給王大壽所在連隊,而部隊所在地比較偏遠,也無處可買理髮工具。王大壽就托家在上海的戰友幫他代購了一把理髮剪、一把條剪、一把推剪、一把梳子。就這樣,在當時自己每月津貼只有15元情況下,王大壽自費10.5元購入理髮工具,開始理髮之路。

1975年3月,王大壽從部隊復員。從深山走出去的他,知道村裏沒有剃頭匠,村民理髮也不方便。而自己的理髮工具留在了部隊,傳給了新來的理髮戰士,於是回鄉途中,路過重慶時王大壽又買了一套理髮工具。

回鄉後,無論事情有多忙,農活有多重,只要鄉親們開口,王大壽都會幫忙免費理髮。“剛開始,是幫親戚朋友理髮。後來聽説我頭髮剪得好,還不收錢,大家都跑來了。”王大壽回想往事,自豪地説:“那幾年,每年要給100多人理髮。”

現在交通方便了,生活富裕了,不少人選擇去城裏剪髮。但王大壽沒有放棄自己的手藝,他將手推剪換成了電動剪,堅持有求必應,還主動到府給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困難群眾理髮。從青絲到銀發,這項無償理髮服務,王大壽已經堅持了50年,前後換了3套理髮工具,義務服務村民10000余人次。

此外,王大壽用自己多年來為鄉鄰理髮、辦實事積攢下的友誼和感情,多次幫助村民化解矛盾糾紛。村裏阿方(化名)和阿圓(化名)因田地歸屬産生矛盾,雙方爭執不下。村裏進行多次調解,卻依然無果,於是找到王大壽幫忙調解。在王大壽極力調和下,矛盾雙方簽下調解協議書,矛盾得以化解。

(通訊員:瞿曉紅、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