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五星紅旗在落在月背的嫦娥六號探測器上展開。(新華社發)(國家航太局供圖)

6月4日,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一面由玄武岩纖維製成的“石頭版”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據悉,這面“石頭版”五星紅旗由武漢紡織大學研製。

嫦娥六號月面國旗大小為300mm×200mm,規格與嫦娥五號月面國旗一樣,但重量比嫦娥五號月面國旗輕0.5克,為11.3克。

武漢紡織大學研製的嫦娥五號織物版月面國旗于2020年12月3日成功登月展示。再次研製月面國旗,為何要更換材料?

據徐衛林院士月面國旗團隊介紹,嫦娥六號自5月3日出發後,在太空飛行30天落月,在奔月、繞月及落月的過程中,高低溫反覆交替,國旗對環境的耐受性要求更高。接到嫦娥六號月面展示國旗任務後,團隊遵從“原位利用”的原則,採用與月壤化學成分相近的玄武岩作為國旗的核心材料。

月面國旗的重量和品質要求高,既要做到薄而軟,又要做到強而韌。玄武岩纖維具有非常優異的隔熱抗輻射性能,能夠抵禦月表惡劣環境。但玄武岩纖維屬於無機纖維,表面光滑、脆性易碎、模量高,難以紡制超細絲、紡紗、織造,以及構築高牢度的顏色。

針對紡絲的問題,徐衛林院士月面國旗團隊聯合湖北匯爾傑玄武岩纖維有限公司創新設計噴絲板內腔結構,在優化和控溫的基礎上,研發了約為頭髮絲直徑三分之一的超細玄武岩纖維,“石頭版”國旗得以“輕裝登月”。

在紡紗、織造方面,團隊聯合華茂集團,利用柔性水溶性長絲和芳綸短纖分層防護,巧妙設計了“雙防護罩”結構,有效保護玄武岩長絲,還解決了玄武岩纖維高模量導致“起小辮子”的難題。著色方面則利用織物表面的芳綸短纖毛羽,使顏料中的黏合劑與其形成類似“鉚釘”錨定的效果,有效提升塗料的界面結合牢度與國旗圖案的飽滿度,保障國旗的月面展示效果。

通過以上技術攻關,“石頭版”高品質織物國旗成功耐受高真空、高低溫迴圈、強劑量紫外輻照等極端環境條件。

據悉,這項研發歷時近4年。研製期間,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院士,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院士等均給予支援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