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長約三公里的老泵站河黑臭水體十餘年從未被列入整治清單,周邊居民反映強烈。5月27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典型案例時點名了老泵站河的污染問題。督察指出,大量生活污水長期直排老泵站河,致使老泵站河長期黑臭,黃陂區既不如實公示,也未開展有效治理,武漢市有關部門也未督促整改。

長達三公里的重度黑臭水體,如同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不僅侵蝕著河流的肌理,更深深刺痛了周邊居民的心。老泵站河的黑臭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周邊居民反映強烈,有關部門卻置若罔聞,甚至將其長期排除在整治清單之外,令人費解、詫異。

據報道,5月16日,在老泵站河邊,灄口街道負責人在回答督察人員問詢時稱,這條河“臭了有半個多月,一個月”,“之前水質也差,水質差有半年多。”而生活在周邊的多位居民反映稱,老泵站河發黑髮臭已有十餘年。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河道,被督察人員抓了現形,街道負責人還在極力隱瞞真相,這一幕頗具諷刺意味。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黑臭水體為何遲遲未能得到有效整治?從表面上看,是污水處理設施的缺失與落後,是生活污水直排的無序與氾濫,是相關部門監管的缺位與無力。但實際上,這暴露的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於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的淡薄,對於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忽視,以及對於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執行的敷衍塞責。

老泵站河的案例,只是眾多城市水環境問題的冰山一角。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的多個典型案例看,污水直排、水體黑臭等問題並非個案。這也説明,生態文明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成為口號式、運動式的表面文章。解決這類問題,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更需要久久為功的決心與毅力。黑臭水體得不到有效治理,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上的短板,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理念與機制的問題。

改善人居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對於黑臭水體的治理,必須徹底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行為,實施系統性、根本性的治理措施。這包括但不限于: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高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強化監督問責,讓失職失責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同時,加強公眾參與,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每一條河流都是大地的血脈,每一滴清水都關乎人民的福祉。面對老泵站河的問題,相關部門應深刻反思,以實際行動回應民眾期待,用看得見的變化回應群眾關切。治理黑臭水體,改善的不僅僅是河水的顏色和氣味,更是要修復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紐帶,是要找回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