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4年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與技術培訓班在武漢舉辦,培訓班上傳出好消息,據了解,目前長江幹流和鄱陽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由禁漁前最差的“無魚”提升了兩個等級;長江江豚達到1249頭、較2017年增加了237頭;長江刀魚溯河洄遊至歷史最遠分佈的水域洞庭湖,禁捕效果初步顯現。

據介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各地大力組織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利民表示,要更進一步保護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就要動員公眾力量,構建科學合理的水生生物放流網路。“我們希望引導放生從無序到有序、從隨機到科學,幫助恢復長江瀕危魚類,在全社會形成公眾深度參與長江大保護環保行動的良好氛圍。”王利民説。

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發起了“長江有魚”計劃,通過建立公益放流站、開展科學放流示範和宣傳活動等推廣和引導公眾科學放流,共同保護長江水生生物。

目前,長江水生生物的保護以江豚和中華鱘為代表取得了一定進展。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郝玉江介紹,長江江豚保護成功構建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在江豚自然種群恢復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由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發起的“協助巡護”項目,助力長江漁民轉變為協助巡護員,已發展到2.5萬餘名,協助巡護隊伍開展水域巡查、生態救護、科普宣傳等工作,為江豚種群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保障。根據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長江江豚最新種群數量為1249頭。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説:“中華鱘保護的具體目標,重中之重是恢復中華鱘的自然繁殖。”由於中華鱘性成熟期較晚,目前雖有大量的人工放流鱘魚,但還未到達它們的自然繁殖時間。“在恢復期內,建議擴大中華鱘稚幼魚放流規模至100-300萬尾,同時制定放流規劃,儘快出臺技術規範。”危起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