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1米長的曲面電腦螢幕上,藍色的長江水域從中間穿流而過,兩岸的建築物如積木,高低錯落。輕滑滑鼠,沿江大道附近的禮堂、廣場上的雕塑以及公園小徑都看得一清二楚,一個真實的武漢就這樣展現在眼前。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可或缺的是帷帳內的沙盤。而要實現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一張融合了自然資源、城市建築物、城市設施、交通、單位等多維度數據的武漢數字“雲圖”必不可少。

由武漢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以下簡稱:武漢數公基平臺)一期,已成為我市數字經濟發展的堅實底座。通過匯集全市各部門數據,讓城市管理者足不出戶就能掌握武漢每個角落的實時動態。

■ 湖泊、道路、房屋、井蓋……

2000萬+城市實體對象“上戶口”

在武漢數公基平臺上,工作人員點擊范湖路,街區上的交通道路、綠化造型等迅速顯示,這些全都是按照城市實景建模還原而成。地圖上顯示有各種各樣的圖標,這是路名牌等城市部件的標識。

點擊一個路牌標識,查看基礎屬性,螢幕上立即彈出一個表格,就像一本電子戶口本。

工作人員指著螢幕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第一行是統一識別代碼,後面還有一串數字,42010……這串數字就是該部件的數字身份證。同時還標有北斗二維網格位置碼、分類名稱、監管單位等詳細資訊。點擊一棟小區樓房,還能夠顯示出該樓棟的居住人口數量、性別、戶籍人口、流動人口等資訊。

“這些數據之前都分屬於不同的政府部門,相互之間是不能互聯互通的。”武漢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收成告訴記者,武漢數公基平臺一期建成後,這些分屬各部門的數據經過脫敏處理,成為大家都能利用的公共數據。

鐘收成介紹,即便是一個井蓋“走失”,根據數字身份證,也能夠找到它原來的位置。發生意外災害,救援人員可依據一標三實(即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單位、實有房屋)資訊,制定最佳救援方案;城市舉辦大型活動或賽事,可依託武漢數公基平臺,進行賽事路段的設計選擇與安保工作方案制定。

2020年7月,我市出臺《武漢市突破式發展數字經濟實施方案》,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

2021年9月,應運而生的“武漢雲”揭牌啟用,由武漢雲計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聚焦基礎設施服務、數字技術應用、數字經濟運營等業務,賦能政府管理、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産業創新、生態宜居等智慧城市應用領域。

2023年1月,省市部署建設武漢數公基平臺,武漢雲作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工程,承接武漢數字化戰略的核心載體,負責建設開發,構築新型智慧城市數字底座。一年後,平臺一期通過驗收。

鐘收成介紹,武漢數公基平臺是我市擁抱數字時代的新型數字基建項目,通過市級各政府部門共用數據,打破了數據孤島,形成了完善的數字武漢版圖。

據悉,武漢數公基平臺目前已匯聚了城市模型、地形地貌、行政區劃、城市道路、城市部件、水域河流和一標三實在內的7大類基礎數據,整合城市資訊模型(CIM)、編碼賦碼平臺和一標三實平臺,繪成一張武漢“雲圖”,全市已有超過2000萬的實體對象“上了戶口”。

目前,我市各政府部門已開始申請調取和使用武漢數公基平臺上的融合數據,並據此開發數智化應用場景,建設升級系統管理平臺,在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全生命週期建設運營管理、服務數字經濟産業等多方面開展應用驗證,實現優政、利企、便民。

■ 每輛車經過橋隧時産生的振動

都會被記錄在案

在江河湖泊密集的武漢,橋梁隧道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線”。目前,全市822座橋隧中,已有812座都戴上了24小時的“心電監測儀”,可以隨時通過武漢市道路橋隧安全監管平臺查看到這些橋隧的健康資訊。

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輛車經過橋隧時都會産生振動,每次振動都會被安裝其中的感測器所記錄在案,一旦超出預定的範圍,系統便會彈出異常警告。

此前,羅家港橋、丁字港1號橋、2號橋、三角港橋等曾陸續出現監測提示,車重過橋應力峰值出現異常,經判斷是存在鉸縫受損現象,整體承載能力下降。“鉸縫開裂是橋梁的通病,早發現早防治,我們已經通過維修保障了橋梁安全”。

這個“智慧橋梁”的實時監測管理系統,其基礎來自武漢數公基平臺。通過融合建設、交通、交管、長江委、城管等多部門數據,確保全市橋梁和隧道安全健康運作,實現了“看得見、調得動、用得好”,。

武漢市城管執法督促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9月11日淩晨1時至5時,武漢市道路橋隧安全監管平臺發現,通行三環線的超限貨車出現異常增加。系統在經過數據自動比對後,發現一輛貨車在一個月內已涉嫌4次超限運輸。次日淩晨,東湖高新城管聯合交管部門展開綜合執法,在東新大道豹澥地鐵站附近攔截了涉嫌超限的大貨車。

他告訴記者,城管執法隊員以前線上下“治限”,有點像拆盲盒,雖然查獲了一些超限超載車輛,但靠人海戰術費時費力,效果也不理想武漢市道路橋隧安全監管平臺上線後,為全市治理城市橋梁超限超載,提供了精準的大數據支撐。

“我們這裡是全天候盯著天,看著地,管著人。”武漢市水務防汛資訊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整合利用武漢數公基平臺上的水文、氣象、城市視頻和網路輿情和投訴、交通運作等多方數據,這個智慧水務資訊綜合管理平臺將全市劃分成407個網格,每個網格未來24小時累積降雨量都有預報資訊,為排澇調度提供數據支撐。

點擊網格裏的每個站點圖標,立即能看到實時監測數據,還能夠直接聯繫到每個站點的交管、城管、街道、水務等部門現場負責人。

平臺還能預演排查易積水路段,運用機理模型和數據模型,結合歷史積水、降雨預報、城市地形以及排水設施等數據進行推演,預判可能出現積水風險的路段,並及時推送預警資訊到相關責任人,提前做好應對準備,被動應急轉變為主動預防,實現“雨未來,人先到”。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推送積水預警資訊近萬條,協助應對了我市20余輪較強降雨。

■ 一天的工作一分鐘幹完

“智慧街道”實現減負增能

4月22日,記者在江漢區常青街道網格中心,探訪武漢雲與常青街道聯合打造的“數字常青”智慧街道數字化平臺。

在工作人員陳詩涵的辦公桌上,沒有高低堆摞的文件,只有一台電腦,界面顯示“武漢雲智慧街道數字化平臺”。

“叮咚”,系統提示響起,陳詩涵點擊查看,巡查員晏陽通過“守望常青”小程式上報,馬場角小路一商戶門口有暴露生活垃圾未清理。陳詩涵立即點擊片區對應的環衛人員,通知其到現場清理。

陳詩涵告訴記者,以往收到涉及多部門工作處理的案情,她要打好幾個電話,將事情重復敘述多遍。而現在,她只需要在智慧街道數字化平臺後端事件處理系統上,勾選分派人即可,流程推進更加高效,響應居民需求的速度更快。

記者在螢幕上看到,所有網格事件的處理進度都同步顯示在系統前端的大屏上,街道工作人員能夠實時跟蹤查看。前端大屏上共連接了35個系統,整合5大平臺、39類事件來源的數據有28萬餘條,能夠展示跨部門、跨層級、跨系統、跨端口的數據匯總分析及事件處理進度,直觀、全面、實時地反饋基層治理情況,轄區治理“雲圖”清晰明瞭。

“原來要花一天進行的資料整理工作,我現在一分鐘就能做完。”陳詩涵在後端事件處理系統上,點擊數據看板,選擇4月,柱狀圖、折線圖、餅狀圖在一個頁面同時出現,將基層治理中的問題反饋分類呈現,城市市容管理類、市場管理類、房屋土地管理類、交通管理類……月報即時生成。

陳詩涵開心地説:“以前靠人工,不僅耗時還耗神,總擔心有遺漏,現在只用點導出、列印,1分鐘就能拿到數據分析報告。”這些數據成為街道基層治理的“軍師”,能及時掌握居民的各項需求。

據了解,武漢雲與常青街道聯合打造的“數字常青”已運作兩年,助力城市基層治理,構建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安全五位一體的基層監測指標體系;建立街道數據資産庫,構建數據融合平臺;以智慧化技術工具,助力業務流程輕量化,驅動基層治理智慧化發展,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減負、增能和提效”,成為“智慧街道”建設的“常青”樣本。

目前,武漢雲正利用武漢數公基平臺,打造“i武漢”小程式。記者點擊“i武漢”剛上線的重名查詢,立即能看到全省的“有緣人”,為新手爸媽為寶寶取個獨一無二的名字提供參考。未來,市民只需輕點手機,就能辦理社會保障、交通出行、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的業務。

鐘收成表示,武漢雲將持續完善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全面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以資訊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為武漢打造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作貢獻,用數字經濟賦能公共服務,提升居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