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川市見天村發現的古生物化石。

在利川市發現的天坑。

利川市首次發現環崖丹霞地貌景觀。 (均為受訪者供圖)


4月23日從湖北省地質局獲悉,全省8個試點縣(市、區)已率先完成文旅資源普查的外業調查工作,新發現資源1191處,其中包括一批罕見的古生物化石、峽谷、天坑等資源,極具旅遊價值。

我省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但部分文旅資源存在分類不夠清、底細不夠明、資料不夠全等情況。全面系統摸清我省文旅資源家底,有助於文化旅遊資源的發掘、開發、利用和保護,推動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外業調查,主要是對地文、水域、生物、天象與氣候景觀、建築與設施、歷史遺跡、旅遊購品、人文活動等八大類旅遊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包括地理位置、資源類型、坐標、性質與特徵、進出條件、保護與開發現狀、開發利用方向等。

2023年4月,在省文旅廳統籌推進下,省地質局履行技術總包和具體實施單位職責,組織局屬16家單位對黃陂區、利川市、鄖西縣、秭歸縣、鐘祥市、洪湖市、通城縣和英山縣等8個縣(市、區)率先開展文旅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通過走訪、問卷調查、實地調查、無人機拍攝等方式對旅遊資源進行全方位調查,按照能普盡普原則力求實現全覆蓋。”省地質局城鄉地質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30余名文旅普查專業技術人員先後調查面積達22247平方千米,擬定資源單體總量約9536個,調查資源單體6012個。

據介紹,新發現的1191處資源主要為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等,如在利川市發現了國內罕見的古生物化石石林和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天坑、環崖丹霞等景觀;在鄖西大梁地區,發現了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資源,為3.5億年前秦嶺曾在海底提供了實證。這極大地豐富了我省文旅資源,為深度挖掘資源潛力、積極做好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提供了“家底”保障。

據介紹,此次試點,建立了我省文旅資源普查技術標準體系、外業數據採集平臺,探索了三維建模創新立體可視化成果應用表達方式。外業調查完成後,省地質局將開展驗收和報告總結工作,並在其他縣(市、區)推廣文旅資源普查經驗。

(記者林晶、通訊員韓軒、彭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