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與漢江交匯處孕育出九省通衢之城武漢,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滋養出水陸交通樞紐杜伊斯堡。兩城都曾是火熱的鋼鐵之城、工業重鎮,水與火的元素鑄就了兩座“水與火之城”。

4月14日下午,中國日報“雙城記”欄目第一集在中國日報融媒體全平臺推出,通過“紀錄片式”的文字以及全媒體産品角度多維度展示中國與德國的第一對友城:武漢與杜伊斯堡牽手40余載,情誼歷久彌新的友好交往故事。4月15日于《中國日報旗艦版》和《中國日報國際版》刊發跨版,講述武漢與杜伊斯堡自1982年建立友城關係以來在友城結好、人文交流、經貿合作等領域取得的成果。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20世紀70年代,德國援建武漢冷軋鋼廠。當時,一位德國工程師陪剛來武漢的夫人散步長江邊。夫人看到漢江與長江交匯的景色,不由想起家鄉,杜伊斯堡位於萊茵河與支流交匯處,也是一座工業城市。這位夫人回去後立即給杜伊斯堡市長寫了封信,呼籲家鄉與武漢結為友好城市。1982年,兩城牽手,成為首對中德友好城市。

據中國日報社國際部主任陳智明介紹,選擇武漢與杜伊斯堡的友城故事作為“雙城記”欄目的開篇,是因為40多年來,兩市在經貿、交通、文化、園林、體育、旅遊等領域開展了密切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杜伊斯堡,武漢元素已在這座城市裏生根、發芽。在杜伊斯堡市火車站旁就有一條武漢路;還有一列“中國武漢號”城際列車;杜伊斯堡市政廳內最大的會議室就叫“武漢廳”;2015年,中歐班列(武漢)將歐洲終點站延伸至杜伊斯堡,大大加深了兩市在經濟和貿易上的聯繫,推動了兩市以及中德在高品質發展和國際經貿合作上的進一步深化;由武漢園林工匠打造的楚文化風格的中式花園——郢趣園深受杜伊斯堡市民遊客喜愛,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武漢持續走高的國際關注度和全球影響力也是“雙城記”欄目首發聚焦的原因之一。正如杜伊斯堡市市長索倫·林克所言,“如果你看窗外的武漢天際線,會發現高樓林立與商業繁華。武漢像磁石一般,吸引來自全中國、全世界的遊客,來此品味獨特的文化。這些年武漢變化日新月異”。

《中國日報》作為國家英文日報和國際傳播主力軍,是對外宣傳的重要陣地。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國日報》以“品文化、敘友誼,共建和諧世界”為主題,以“加強國際友城交流合作,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為主線,創立“雙城記”欄目。該欄目旨在通過西方讀者便於理解的語言、易於接受的方式講述中外人民在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和不同體量國家間友好相處的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記者鄭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