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初定下的2萬億元目標能否實現?

懸念繃了一年,1月28日,謎底揭曉:武漢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公佈:2023年武漢地區生産總值(GDP)為20011.65億元,比上年增長5.7%。

跨越2萬億元,是城市能級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放眼全球,GDP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的,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一座“2萬億城市”的體量,堪比芬蘭、捷克全國,對區域發展意義重大。

“武漢已成為世界望向中國的重要窗口。”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認為,武漢的發展有力印證了中國經濟光明論。

跨越2萬億元,是武漢承壓前行、浴火重生的蝶變。

2014年,武漢GDP達到10069.48億元。此後6年,GDP增速穩定在8%左右,2019年達到16223.21億元,2萬億元似乎指日可待。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斷了這一進程。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武漢疫情防控第一線,深情寄語:“英雄的武漢人民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一定能夠浴火重生,一定能夠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業績!”

牢記囑託,拼搏趕超。連續3年,武漢GDP一路上揚,2023年,交出漂亮的成績單,GDP千億元城區達到12個。

跨越2萬億元,是從工業重鎮到科創中心的轉型升級。

130年前,漢陽鐵廠的第一爐鋼水,點燃了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火種。

1949年,武漢生産總值為3.28億元。“一五計劃”後,武鋼、武重等“武字頭”項目密集落子武漢,挺起全國工業重鎮的脊梁。到1984年,武漢工業總産值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位列全國第四。

然而,20世紀90年代,隨著沿海城市的開放開發,重工業佔比過大的武漢,生産總值跌出全國前十,徘徊在第10名至第20名之間。

向“高”攀登、向“新”挺進。進入新時代,武漢以創新引領發展,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入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隨著頭部城市之間競爭愈發激烈,經濟體量和規模,本身也成為一種發展資源。”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郭威認為,站上新臺階的武漢,當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為全國經濟版圖注入新動力。

剛剛閉幕的武漢市兩會上,如何以“闖關”精神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奔赴“3萬億元”,還需要9年嗎?世界拭目以待,武漢鉚足幹勁。

相關報道>>>

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運濤 馬文俊

經濟總量每跨越一個關口,城市能級將迎來“質的飛躍”。

2014年,武漢GDP(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2023年,武漢GDP跨越2萬億元臺階。

這是從“重”到“新”的9年,工業重鎮邁向“科創中心”。

這是進入新時代的9年,新思想引領新征程。

突圍

地處華夏之“中”,坐擁“天元”之位,這就是武漢——中國重鎮。

回望歷史,“重”是武漢鮮明的標簽。

漢口開埠,大武漢與大上海並肩,“東方芝加哥”的風華自此書寫。

洋務運動,“漢陽造”聞名全球,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打下深深烙印。

新中國成立後,“武字頭”創下共和國諸多第一,挺起中國工業的脊梁。

改革開放,“天下第一街”成為“試驗田”和“晴雨錶”,“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耳熟能詳。

1959年到1982年間,武漢工業總産值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居第四位,成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之一。

每一個片段,都曾令大武漢閃閃發光。

光陰駛入新世紀,中國經濟版圖開始翻天覆地。

起了早床的武漢,卻趕了晚集:上世紀90年代,武漢GDP跌出全國前十,此後一直在10名至20名間徘徊。

“武漢在哪?”

2003年3月,北京,全國兩會,時任武漢市市長的一句發問,語驚四座。

這是武漢之問,也是時代之問。

突圍之路,艱難開啟。

向新

2013年,中國經濟邁入新時代。

武漢,也實現了城市能級的一次關鍵躍升:2014年,GDP首次站上萬億元臺階。

新臺階,新挑戰。

彼時,這座曾有著無限榮光的重工業城市,正在經歷痛苦的調整期:武漢的工業脊梁,一度以鋼為“綱”。

武漢人常常戲言:武鋼“打噴嚏”,武漢就“感冒”。

武漢向何處去?引領經濟轉型的“關鍵一躍”是什麼?

新起點,新征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第一競爭力。

一場影響城市發展軌跡的科技巨變,從東湖之濱星火燎原。

中國光谷,扛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金字招牌,不斷向新興産業更高端“升級”,用創新引領武漢經濟結構完成“關鍵一躍”。

新産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集中爆發,大武漢的經濟名片,悄然煥變。

2019年,光谷經濟總量達1876.77億元,首次躍居武漢各區之首。這片518平方公里的創新熱土,以武漢6%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11.6%的GDP。

這一年,武漢20%的新註冊企業、52.5%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0%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均來自光谷。

讓創新成為城市真正的競爭力——完成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蝶變”,這一步跨越,工業重鎮武漢走了整整20年,方才實現從“鋼時代”到“車時代”、再到“芯時代”的“三級跳”。

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光谷考察時指出,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資訊産業領域獨樹一幟。

2023年,武漢首次進入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速提效。

“創新”成為引領新時代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的武漢,扛牢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發展的重大責任。

重塑

GDP斷崖式下滑,增速-4.7%!

經濟崩了?城市慢了?活力沒了?

2020年,世紀疫情衝擊下,質疑武漢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是對武漢乃至中國經濟韌性的一次大考。

武漢,英雄的城市,面對困難勇敢闖。

打贏氣吞山河的抗疫之戰;抵禦世紀罕見的大汛洪水……

浴火歸來,涅槃重生。武漢逆風奔跑、負重爬坡,最終將當年經濟總量定盤在全國前十。

武漢經濟快速反彈、逆勢崛起,引來西班牙《世界報》網站刊發觀察報道:《武漢:中國經濟加速的鏡子》。

作為世界望向中國的窗口城市,武漢挺過來了,重拾煙火氣、國際范兒。

2023年,武漢城市煙火氣升騰,接待遊客3.33億人次、增長62.4%,持續位列全國十大熱門旅遊城市。

陽邏港,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鐵水聯運樞紐,東望航運向東入海,西望班列向西入歐。2023年,中歐班列(武漢)開行突破1000列,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武漢加速邁向新時代“九州通衢”。

“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

站在2024年的新起點,英雄城市武漢,堅決扛起先行區建設主力軍責任,闖關奪隘,轉型升級,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數説

從1萬億到2萬億的“武漢突破”

年份總量(億元)增速

201410069.489.7%

201510905.68.8%

201611912.617.8%

201713410.348.0%

201814847.298.0%

201916223.217.4%

202015616.06-4.7%

202117716.7612.2%

202218866.434.0%

202320011.655.7%

回升向好 進中提質

5.7%

2023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GDP)為20011.65億元

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7%

20011.65億元

第一産業增加值474.38億元,增長4.2%

第二産業增加值6800.91億元,增長5.1%

第三産業增加值12736.36億元,增長6.2%

全市三次産業結構調整為2.4:34:63.6

其中,第三産業佔GDP比重

比上年提升1.7個百分點

2000億以上

東湖高新區

武漢經開區

12個千億區“龍騰虎躍”

2023年武昌區GDP預計將突破1900億元,東西湖區預計為1800億元

江岸區預計為1685億元,江漢區預計為1680億元,黃陂區預計為1370億元

江夏區、洪山區預計為1200億元,新洲區預計為1130億元

新晉千億區

硚口區、青山區GDP

2023年預計將首次突破千億元

“四谷”同興 挺起工業脊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馬文俊

進入新時代,記憶體、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航太産業、網路安全與創新等四大國家級産業基地在武漢加快建設,“中國光谷”“中國車谷”“中國星谷”“中國網谷”乘勢崛起,引領新質生産力潮涌兩江四岸。

“中國光谷”點亮科創新亮度。從拉出全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到成為一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新城,35載歲月,“中國光谷”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中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産基地、中國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以及中國最大的鐳射産業基地之一。“獨樹一幟”的光電子資訊産業,未來將串起萬億級産業集群。

“中國車谷”跑出發展新速度。軍山腳下,9家整車企業、13座整車工廠和1200多家零部件企業生産引擎轟鳴,形成全國少有的完整汽車産業鏈。在東風汽車的領航下,“二次創業”的熱浪席捲車谷,100余家智慧網聯汽車上下游企業猶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車路協同技術全國領先,“無人駕駛之城”近在眼前。

“中國星谷”築夢蒼穹新高度。中國首個商業航太産業基地落子長江北岸後,首枚漢産“新洲號”火箭、世界首發星箭一體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全國首顆低軌寬頻通信技術驗證衛星等接連誕生。錨定潛力巨大的商業航太産業,“中國星谷”正衝刺打造中國航太“第三極”。

“中國網谷”挖潛産業新深度。作為全國首個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全國網安企業前50強半數以上落戶“中國網谷”,落戶的220余家企業覆蓋硬體安全、通信安全等多個領域,武漢金銀湖實驗室、黃鶴網路安全實驗室等國家級科創平臺加快建設,每年為全國培育培訓萬餘名網安人才。

四大國家級産業基地蓬勃向上,為武漢凝聚磅薄發展勢能,助力“英雄的城市”逐浪時代潮頭。

2萬億:“英雄城市”的里程碑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鄒薇

2023年,在國際局勢複雜變化、多國面臨高通脹的大環境下,武漢市GDP首次超過2萬億元,是難中求成,也是難能可貴。跨上2萬億新臺階,對這座“英雄的城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目前,我國GDP超萬億元的城市擴容至26個,它們也是未來要代表中國去引領都市圈、城市群發展,去參與全球綜合競爭力角逐的主力軍。在全國GDP2萬億元以上的城市中,頭部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外,重慶、蘇州、成都、杭州的增速同樣迅猛。

多年以來,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武漢穩住了經濟發展陣腳,這也是它實現城市能級跨越至關重要的一環。作為中國經濟重鎮之一,武漢持續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壯大和未來産業培育,以創新支撐高品質發展,表現可圈可點。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作為全國第五個、中部第一個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站上新起點的武漢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科技創新方面,武漢擁有先天充足的人才、教育和科技優勢,完備的教育體系,眾多一流院校、院士和專家學者,以及光谷、車谷等眾多科技創新實業的土壤,為高新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武漢的發展目標是以進促穩,建設全國經濟中心。建議密切關注數字化、網路化、綠色化、智慧化、生態化等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佈局無人駕駛、航空航太、量子、5G/6G、AI等領域的新技術。

同時,發揮新區效能,提高城市能級,高標準推進武漢新城建設,打造現代化長江新區,發揮雙機場優勢,實現城、港、産、人融合發展。

“武漢強則湖北強”,是一句老話,也是一句實話。根據最新數據,武漢市GDP約佔湖北省GDP總量的36%。在科技創新和新興産業方面,武漢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具備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集群的潛力和實力。

(湖北日報記者劉娜、嚴運濤、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