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漢市各區兩會陸續閉幕,根據對外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市GDP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市轄區、開發區增至12個,“千億區”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上周,武漢青山區對外公佈:2023年GDP預計首次突破1000億元。歲末年初,在這座新晉“千億區”,記者看到,中韓石化280萬噸催化裂化裝置即將建成,投産後將有效彌補我國高端化工産品的原料缺口。

中韓(武漢)石化副總工程師劉旭東:“未來的發展是向化工材料轉型,這套裝置也是順應發展的潮流,能夠生産更多的輕烴高附加值産品。”

鋼鐵、石化是青山區主導産業,過去三年,受國際價格波動和市場緊縮雙重壓力,青山區向轉型要動力:相繼出臺“科創16條”、“工業19條”,引導傳統産業技改,扶持科技企業成長。系列舉措支援下,武鋼有限高端取向硅鋼,市場佔有率達全球第一;中韓石化獲評工信部首批“5G工廠”,年營收增長至589億元;另一方面,青山區也瞄向光化學、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産力,加速開闢增長點。

武漢市青山區科經局局長雷明:“去年我們組建了全球第四家光化學研究院,預計2023年,高新技術(産業)的增加值佔比將超過50%。”

主導産業“新”脈動,拉動青山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逆勢突破千億GDP大關。至此,武漢市開展GDP核算的14個市轄區、開發區,已有12個GDP突破千億元。

湖北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付軍明:“其中包含3個開發區、6個主城區、3個新城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區域發展總體比較均衡。”

從武漢産業地圖來看,12座千億區呈現清晰的發展梯度:6個千億主城區位於城市中心,聚焦現代服務業,目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先行示範區;3個千億新城區,佔據武漢近一半的國土面積,目標打造先進製造業高地、現代都市農業高地和特色旅遊目的地;3個開發區,分別以光電子資訊、汽車製造、數字經濟為主導,從地域上看,分別位於武漢的東部和西部,承擔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

湖北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付軍明:“東湖高新區聚焦武漢新城建設,打造世界光谷,輻射帶動‘武鄂黃黃’發展,武漢經開區聚焦軍山新城建設,打造中國車谷,輻射帶動‘漢孝隨襄十’汽車大走廊,臨空港開發區,提升網安基地綜合實力,打造中國網谷。”

新年伊始,如何持續保持增長勢頭,武漢市路徑清晰:一方面,加快工業上樓,提高畝産;一方面持續突破發展五大優勢産業,以科技創新開拓新質生産力。

武漢市發改委工業處處長劉茜紅:“到2027年,製造業增長要佔全市GDP27%以上,整個的産值要達到2.2萬億,汽車、光電子資訊和生命健康三個産業,建成世界級的産業集群。”

(長江雲新聞記者 尚大原 胡禹 陳芳芳 羅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