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下、漢水之濱,素有“中國水都”之稱的丹江口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興。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工建設,庫水把丹江口市分割為“江南”“江北”兩大部分。在“江南”“江北”之間架起連接之橋,不僅僅意味著“天塹變通途”,更成為丹江口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由此也拉開了聯投湖北路橋與丹江口市五十載攜手發展共繁榮的序幕。

不畏艱險迎難上,架橋助力連民心

在丹江口大壩下游約6公里處,坐落著漢江上最早的橋梁——丹江口漢江一橋。20世紀70年代初,湖北省公路交通建設還不發達,在大辦交通、大辦橋梁、大辦渣油路的高潮下,聯投湖北路橋挺進鄂西山區,面對地形複雜、高峽深谷、懸岩陡壁、地形險峻,路橋人靠著“鐵軍精神”的支撐,成功建造了湖北省第一座預應力橋。丹江口漢江一橋全長527米,橋寬9米,為預應力砼T型鋼構。作為建國後十堰鄖陽地區第一座大型公路橋梁,大橋日通行車輛約3500輛,在當時有效連接起兩岸的物資貨運流通。

建成的丹江口漢江一橋


為進一步密切兩岸聯繫,2003年,丹江口二橋正式開建。考慮到大壩加高後170米的蓄水,二橋海拔高程定為181.446米。“2號橋墩位於水庫深水區,河床下鑽24米,從河床岩層表層至水面深度達54米,僅一個橋墩就相當於50層樓房的高度,樁基施工難度極大。”湖北路橋項目負責人介紹。經過多次研究論證,項目團隊最後確定在國內首次採用鋼護筒加鋼管樁作為支撐受力的施工工藝,攻克了全國最深水位橋墩打樁難題,開創了國內建橋史的先河。

2005年10月10日,丹江口二橋建成通車,建成時水深為國內橋梁建設之最。“橋通了,‘江北’農副産品定能賣個好價錢!”大橋讓當地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見證城市快速發展,滿足物質精神雙需求

“走進羊皮灘,兩岸是荒山,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油毛氈。”這是60年代大壩建設者眼中的丹江口市生態環境。歷經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曾經的“羊皮灘”被列為生態濕地保護區,如今的“一江兩岸”已是丹江口市最靚麗的景觀軸帶。為進一步優化市區路網結構,丹江口漢江大橋與滄浪洲生態濕地步行橋應運而生。

“丹江口漢江大橋是我們在丹江口市建設的第一座斜拉橋,該橋是複雜性特大橋,建設技術難度很大。”湖北路橋相關負責人説。項目建設者克服重重困難,主梁澆築採用當時較為先進的前支點挂籃懸臂澆築工藝,大幅縮短了橋梁、橋面的施工週期。如今,建成通車的丹江口漢江大橋已成為十堰至老河口方嚮往來的過境大貨車必經之路。

夜幕下的步行橋燈光璀璨

往上游3公里處,人頭攢動的滄浪洲生態濕地步行橋與車輛川流的丹江口漢江大橋遙相呼應。“平時沒事最喜歡帶著孩子來步行橋轉轉,賞美景、遊生態濕地公園,享受怡然自得的親水休閒時光。”大橋建成五年,市民李女士已成了大橋的常客。

“步行橋主橋採用削竹式、鏤空異形桁架,大跨徑空間桁架結構形式,焊縫長達20000米,焊接變形控制是鋼桁梁熱熔焊施工的一大難點。”湖北路橋項目負責人介紹。經過多方案設計論證,項目部創新式採用步行橋桁架架設單點頂推的施工工藝,最終將“漢江飛虹”的璀璨橋身變為現實。

(通訊員:余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