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大幕落下,初冬忙碌不減。荊楚大地,挖掘機長臂揮舞,推土機、運輸車輛往來穿行,田間人喧車忙,高標準農田建設正酣。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高標準農田建設”已連續12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作為國家糧食、油料等重要農産品生産基地,湖北以佔全國3.7%的耕地,生産了佔全國4%的糧食、9%的油料、12%的茶葉。近年來,我省堅決扛穩耕地保護政治責任,聚焦解決突出問題和補齊短板,務實高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力為農産品穩産保供和現代農業建設夯“耕”基、添“地”氣。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600余萬畝,佔現有7112萬畝耕地的64.8%,佔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的77.5%。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一塊塊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的高標準農田續寫“豐收答卷”,端牢“中國飯碗”。
破解“五牛下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駛入“快車道”
“改造前的田,老淹水,土地高低不平;改造以後,小田變大田,機耕道通到家門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輕輕鬆鬆實現高産增收。”咸寧市鹹安區鑫瓏糧食生産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建軍看著農田“大變樣”,高興得合不攏嘴。
2019年,我省啟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建設任務提速。2020年,340萬畝;2021年,410萬畝;2022年,420萬畝;2023年,350萬畝。
湖北高標準農田建設之路並非平坦。機構改革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職能分散在以原國土資源部門為主的相關部門,即原國土資源部門土地整治項目、財政部門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發展改革部門千億斤糧食産能田間工程項目、水利部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
“各部門都是實施主體,建設內容各有側重,建設補助標準不一,建成的農田與真正的高標準存在一定差距。”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處負責人説。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民心工程,必須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為破解“五牛下田”的不利局面,2019年,省委、省政府揮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指揮棒”,將原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水利部門的四類項目統一整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管理職能和項目資金歸口到農業農村部門。機構改革後,我省確定“五個優先”總體思路,建章立制搭穩“四梁八柱”,建立統一高效的工作機制。
今年,我省加強政策供給,助推高標準農田建設駛入“快車道”。
完善協調機制——我省調整完善了由省委副書記任指揮長、分管副省長任副指揮長的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揮部,設立工作專班,常態化開展督導、協調、監管工作。實行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終身負責制,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管部門、項目主體等各方責任,嚴格執行建管規範,確保取得旱澇保收、地力提升、産能提升實效。
實行統籌規劃——上下銜接,對標國家規劃目標,按照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要求,實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左右統籌,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培育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國土綜合整治、流域綜合治理、大中型灌區建設、高效生産模式等工作結合起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前後呼應,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並重、建設數量和建成品質並重,合理安排建設任務,整體推進,形成規模效應。
流程接續優化——按照“科學論證、合理排序、動態管理”原則,省市縣建立三級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管理,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的滾動接續機制。
探索改革路徑——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我省啟動“小田並大田”改革試點,首批選擇10個縣市區,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打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物質基礎。
加大財政投入 省級畝平補助資金提高至600元
建設一畝高標準農田,要投入多少錢?
經全要素測算,我省平原地區需投入2700元/畝、丘陵地區3500元/畝、山區5000元/畝。按照農業農村部要求,到2025年每畝投入標準要達到3000元。
一直以來,資金短缺是困擾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大問題,對縣級財政尤顯捉襟見肘。
今年,我省利用主題教育大調研重要契機,對17個市州開展全覆蓋調研,深入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的堵點、難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制定完善具體措施。針對建設資金不充足,我省果斷調整省縣配套投入機制。
自2023年開始,省級財政承擔地方財政投入的主要責任,投入標準大幅提高。省級配套資金由省財政廳籌措解決,將新建高標準農田項目省級畝均補助投入提高到600元,改造提升項目省級畝均補助投入390元。市、縣統籌“土地出讓收入”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縣級配套資金,進一步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産生的新增補充耕地指標可用於省級耕地佔補平衡統籌和跨區域調節,新增補充耕地指標收益的50%可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債券償還、貼息等。
我省發揮財政投入引導和撬動作用,採取直接補助、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鼓勵市縣政府有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作為産糧大縣,當陽市探索建立“政府投、平臺融、市場引”三條引流投入渠道。2019年以來,該市依託沮漳農業公司國有平臺,整合鄉村振興、道路交通、水系連通等資金1.7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並以新增耕地指標、糧食産能指標等自然資源作為資産包,招融涉農項目資金6.32億元,其中2.47億元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以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作為優質資源實行招商引資,吸引中化、湖北農發、宜糧等521家市場主體落地生根,投資建設MAP農場、設施大棚等5.6億元,引領後續産業發展。
高標準農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做好建後管護是確保工程長效運作的關鍵。
對此,省政府明確,水利部門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對全省農田水利工程運作管護情況進行監管,省級統籌相關資金,對市縣農田水利工程建後管護給予適當補助。
各市縣落實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的主體責任,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探索引入保險、購買第三方服務、委託專業機構等市場化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護機制,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武漢市蔡甸區在建設投入畝平3500元的基礎上,將高標準農田完工項目納入小農水管護範圍,列入區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援,年均投入管護資金870萬元。興山縣首創“五管”工作模式,通過業主單位全面管、現場監理統籌管、檢測機構專項管、審計部門跟蹤管和群眾參與共同管,全方位“管”好高標準農田。竹山縣通過簽訂管護協議、聘請管護公崗、建後管護激勵措施等方式,逐步推進全縣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工作。
精準攻堅發力 將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深切叮嚀,念茲在茲,既是對糧食安全新形勢新挑戰的深刻洞察,也是對嚴格保護耕地的動員號令。
實踐證明,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産出能力大幅度提高,糧食産能一般提高10%—20%;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旱能澆、澇能排,大災少減産,小災不減産,無災多豐收,我省農業經受住2022年曆史罕見的高溫乾旱考驗,高標準農田功不可沒;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改善,高標準農田的肥、藥、水利用率提升15%—30%,畝均節本增效500多元,帶動農民增收;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推進了經營適度規模化和生産方式現代化。2022年,全省承包耕地流轉面積2726萬畝、流轉率達4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5%。
到2035年,全省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將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硬任務”要有“硬措施”,為此我省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意見》,堅持“四個結合”,實現一體化推進、分類型建設、全週期監管、大力度保障。
“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與農業龍頭企業相結合,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建設,實現‘一企一基地’,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産業化、智慧化、品牌化發展;堅持與適度規模經營相結合,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項目區土地流轉,實現‘小田並大田’,帶動農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堅持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落實流域綜合治理要求,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加強田間灌排工程與灌區骨幹工程的銜接配套,打造完整的灌排體系;堅持與高效農業模式相結合,推廣綠色增産、資源節約、生態環保、品質安全的種養模式,開發具有鮮明地域鄉土特色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實現良田産糧、産業興旺、農民增收等多方共贏。”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強化源頭整合——完善規劃佈局,結合“三區三線”劃定最新成果、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編制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行動方案。加強統籌整合,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大中型灌區建設、農文旅産業發展等相統籌。
完善標準體系——區分平原、丘陵、山區等不同類型,制定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八個方面的工程建設標準、品質標準、驗收標準。
堅持工程化推進——優化項目建設準備流程,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審批“綠色通道”,縮短項目準備週期。加強項目實施調度,對建設進度不及預期的加強督導,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嚴格全生命週期監管——嚴格事前資格審查、事中品質管理、事後核查與管護,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品質負面清單,實行“黑名單”管理。構建省級農田建設監測監管平臺,通過資訊化、數字化提升監管水準。
一個項目就是一份考卷,一個工地就是一個考場。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合理佈局、全面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利用監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支撐。湖北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久久為功,善作善成,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把口糧絕對安全建立在可靠的耕地資源保障基礎之上。
策劃:湖北省農業農村廳
撰文:龍春 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