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市政協召開界別協商會議,圍繞“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範區建設”建言獻策。

今年,市政協將《關於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範區建設的建議》列為重點提案進行推進。會上,市文旅局負責人通報了我市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範區建設情況。朱進等9名市政協委員作大會發言。

本期“議政與建言”刊發發言摘要。

■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範區建設

市政協委員、文化藝術界別召集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進

一、貫徹國家戰略,明確武漢定位

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規劃建設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有機統一。武漢段規劃建設既要按照“四類主體功能區、五大工程”的重點佈局,高標準落實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管理要求,又要充分發揮武漢的稟賦優勢,體現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的功能要求和獨特魅力。

將武漢段建設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主要的主題展示區和長江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積極主動承接國家長江文化國際交流活動,加強長江主題的武漢文旅國際推廣,培育長江文化品牌交流項目。

二、發揮比較優勢,打造展示平臺將“兩江四岸”打造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最具魅力的展示平臺。按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理念和要求,進一步優化升級“兩江四岸”文化遺産保護和文化旅遊規劃佈局;儘快啟動漢江兩岸文旅商貿規劃建設,激活漢江兩岸和龜山月湖片區,形成完整的“兩江四岸”核心展示區。持續打造具有國際國內重大影響力的文旅交流合作品牌項目。推動組建長江流域文旅合作機制,以長江國家博物館為龍頭,推動建立長江流域博物館聯盟,打造全流域文博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建立長江流域旅遊聯盟,適時推出長江旅遊一卡通。 

三、加強遺産保護,弘揚文化價值立足武漢研究闡釋長江文化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以盤龍古城、萬里茶道、辛亥首義等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具有獨特性的文化遺産和文化景觀為重點,詮釋英雄城市精神與長江文化精神的內在統一。支援編撰出版《長江文明通史》《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産大系》《武漢文庫》《漢劇藝術大典》等大型文庫。 

四、發揮綜合功能,促進城市更新加快文旅與數字産業融合,強化數字賦能,推動虛擬現實、交互娛樂、智慧旅遊等領域創新實踐,打造一批新興文旅消費場景。將城市更新規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空間規劃佈局上形成一張圖。

■探索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工業示範園

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市民進副主委,

市規劃研究院國際合作交流所所長董菲

融入城市升級,構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彰顯格局。建議圍繞工業遺産國家性價值保護與彰顯,梳理其在武漢的空間格局,按照以遺産點為空間基底、濱江景觀要素組網、産業經濟和文旅生活融合的思路,構建“一帶(長江航運展示帶)、兩線(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工業文化展示線路)、一園(鋼鐵産城展示園)、多點(重要工業展示節點)”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工業遺産保護建設總體空間格局,成為文化地標,為英雄城市帶來更多附加值。

聚焦青山,打造長江工業文化的高品質發展樣板。一是展示長江文明的“鑄魂”核心。梳理青山産城建設中工業廠區與長江水運、鐵路和水資源利用的依賴關係,展示長江水與鋼鐵、熱電、石化、造船等工業群的共生關係,形成路徑。二是劃定開展“四區五工程”。劃定管控保護區、九處主題展示區、七處文旅融合區、以公共空間為重點的傳統利用區;推動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工程提升和改造。三是以工業IP遊覽線路串聯不同時期文化和産業資源點。

■建設“武漢長江公園”串起武漢江灘珍珠“鏈”

市政協委員,市九三學社常委,

市規劃編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副主任洪旗

整體規劃,有序串聯。以《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為底圖,與有關水利專業專項規劃銜接,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戰略背景下,系統整合漢口、武昌、漢陽、硚口、青山、洪山等各城區江灘既有分割規劃方案,編制《武漢長江公園(水利風景區)》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一張圖”明確控制性指標和管控邊界。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與區域自然地理格局、典型生態系統空間分佈相匹配,通過水域、陸路慢行、空間聯動、功能互補、導視指引等有序串聯,形成集中宣傳長江經濟帶景觀集聚區、世界級長江文化景觀和武漢名片。

資源聚合,推動傳承。一是梳理。從時間軸和價值鏈的角度,梳理武漢江灘沿線水利遺産、工業遺産、長江水文化等重點文物,分類施策,編制保護專項實施措施方案。如江漢朝宗碑、龍王廟打扣巷碼頭古今碑、倒口湖長江水位最高位的紀念表、涇渭分明奇觀南岸嘴、粵漢鐵路火車輪渡碼頭棧橋和鐵軌遺跡(含武漢號)等,用好長江文化遺産“符號識別”的獨特功能。二是凝練。將長江文化武漢要素融入到景觀設計、雕塑設計、文創設計等工作中,活化歷史場景,講好長江文化故事。

完善配套,豐富文旅。建設“長江專線”微迴圈交通體系,開通“長江號”迴圈遊覽巴士線路,通過推進沿江碼頭更新改造,貫通岸線。

■推進長江國家博物館建設

市政協委員,漢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鄢軍

長江國家博物館應建設成為武漢市的新地標。進一步提升武漢的影響力、吸引力,打造市級國際交往中心和長江主軸沿線武漢城市地標,充分彰顯武漢長江文明之心的示範引領作用。

長江國家博物館應建設成為保護長江生態的重要平臺。著眼于反映和傳播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多樣性和歷史人文多樣性,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長江歷史文明與生態文明,以提取長江最經典的自然與文明元素為重點,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展現長江流域優美風光與生態文明、黃金水道與豐富物産、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

長江國家博物館應助推“一橋兩山”重大核心文旅品牌建設。充分發揮長江國家博物館的輻射帶動作用,深化文旅融合,完善政策扶持,進一步激發旅遊消費潛力,積極推動招商引資,推動文旅企業集聚發展。強化數字賦能,推動文旅産業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深度融合,建設一批商文旅融合集聚區,強化會展和文旅聯動,打造吃住行娛深度融合的消費場景。

長江國家博物館應建設成為長江文化學術交流平臺。長江國家博物館應作為先行區建設的先手棋,集中展現長江文明的精神特色。開展長江文化學術交流,定期舉辦“大河文化”論壇,促進文藝創作和文化旅遊雙向賦能。

■將武昌古城打造成示範區特色銘牌

武昌區政協副主席徐莉

強化黃鶴樓—武昌古城品牌聯動。一是強化空間的連接。探索實施“上蛇山、跨鐵路、登黃鶴樓”的交通方案,修建黃鶴樓北門,實現“觀山、上樓、見生活”的規劃願景。在得勝橋千年古軸線南端,拆除現狀風貌較差的現代建築,形成觀樓廣場,實現與黃鶴樓的對話;結合蛇山防空洞,探索蛇山垂直電梯、高架廊道等交通方式,建立黃鶴樓與武昌古城的空間連接;改造利用現狀歷史建築,完善遊客服務、停車等旅遊配套功能,提升蛇山北坡的綠化景觀。二是運營上相互滲透。在黃鶴樓公園內的演出廳可以編導一些蘊含武昌古城元素的節目,在曇華林、戶部巷內也可以擺放一些黃鶴樓的文創産品。

打造武昌古城印象。一是結合環境抽象設計“武勝門”“望山門”“文昌門”。二是利用現有景觀建築改建“賓陽門”“忠孝門”“平湖門”。三是設計標誌標識來呈現“保安門”“漢陽門”。

■加快實施漢口歷史風貌區城市更新

打造世界級人文濱江空間

市政協委員,武漢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鄭林

建議加強市區聯動,通過城市更新拓展人文濱江空間,賡續沿江歷史文脈。做好平衡統籌,通過文旅融合推動片區産業升級,擦亮“老漢口”文化名片。建議按照“當期平衡、動態平衡、綜合平衡、長期平衡、政策平衡”的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引入異地平衡資源,對現存閒置集體産業用地進行控規調整,與漢口歷史風貌區內項目規劃指標聯動;加強招商優待,出臺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招商措施,在規劃調整、工程建設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援,促進片區産業轉型升級,煥新“老漢口”歷史文化名片。

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業態創新構建多元消費場景,打造高品質消費聚集區。建議提高居住用地的商業經營活動相容度,拓寬産業發展空間,促進産業鏈創新鏈融合,助推漢口歷史風貌區消費提檔升級,打造高品質消費聚集區。

■創新發展影視戲曲創作

弘揚長江文化新時代價值

市政協委員,武漢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總經理蔣紅瑤

落實規劃,推動長江文化的活態傳承和影視戲曲創作繁榮。一是加強藝術創作生産引導和扶持,推出更多體現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二是發動更多文物考古、社科學者積極參與長江文化題材的影視戲曲製作和大眾傳播。三是強化紀錄片“國家相冊”“國家記憶”的載體功能,重點扶持製作一系列活化長江文化的精品紀錄片,創新解讀和精準提煉,讓博物館的文物、大地上的遺産、戲服上的錦繡、典籍裏的文字“活”起來、“火”起來。

創新驅動,推動數字科技與長江影視戲曲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強化AI、VR、元宇宙等新技術在影視戲曲節目中的創新運用。二是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影視和戲曲産業的數字化轉型,創作出更具有現代感和科技感的影視、戲曲作品。三是建設線上觀影平臺、虛擬戲曲演出和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等,通過沉浸式、場景化、故事化的演繹,提升影視和戲曲的傳播力和創新力。

■應突出武漢革命文化資源優勢

市政協委員,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長魏德勳

加強武漢革命文物的研究。支援文博單位、機構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革命文物領域課題研究,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

深化武漢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建議發揮武漢都市圈優勢,依託革命文物資源,發展紅色旅遊、研學旅行,支援館校共建實踐育人共同體,設計多樣化主題教育活動。

推進武漢革命文化的國內外傳播。加強革命文物數字化展示利用,支援博物館開發革命文物數字資源,培育數字化體驗産品,拓展沉浸式文化服務領域,大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愛國主義教育空間,讓革命文物在社會大眾中“熱”起來。如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推進“網際網路+革命文物”,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編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識讀本,推動革命傳統教育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打造革命文化精品劇目、拍攝革命文化題材電影電視劇等,讓英雄武漢輝煌的革命文化走近觀眾、走出國門。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在武漢讀懂長江

市政協委員,長江日報社(長報傳媒集團)

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蔡傳雄

發揮媒體議程設置功能,高聲量傳遞城市聲音,整合行銷長江文化符號,最大化增進社會認同。注重運用産業化思維,有計劃地進行城市整體行銷,借助文體會展、論壇賽事、影視交流等形式,培育和打造具有鮮明城市文化符號的文旅新業態,在深度體驗和沉浸式場景中進一步增進長江文化的社會認同。

從長江文化話語權的高度,升維專家智庫,健全決策諮詢機制,高水準謀劃武漢示範區實踐路徑。聯動世界知名大江,創新舉辦形式,升級“大河文明對話”,進一步提煉長江文明在世界大河文明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借助智庫,以課題形式産生一批高品質研究成果,著眼長江文化和大河文明,為長江國家博物館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示範區的建設提供頂層設計與實踐路徑。突出專家的引領作用,設置長江文化主題調研,組成“專家+媒體+大眾”的探訪團隊,讓城市長江文化符號更立體鮮明。

注重長江文化傳承,用好高校資源激發大學生參與熱情,在千年文脈中涵養文化自信。利用豐富的長江遺存和文物,立足重要建設節點,推出“大學生推介官”“大學生記者團”“大學生實踐營”等一系列推廣長江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當下青年與長江文化遺産的連接通道,鼓勵他們去探索創造,以國潮的方式去研學、打卡、創作,“煥新”轉化為文藝作品、文創産品,對長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年輕的大學生自覺成為長江文化的堅守者、弘揚者。

策劃/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