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的歷史,78條交錯的小巷,佔地面積2.56平方公里,2.9萬戶經營主體……漢正街,傳説中的“天下第一街”,曾締造了“貨到漢口活”的傳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一年後,全國首個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小商品市場在漢正街誕生,第一批103戶個體工商戶領取了營業執照,湖北“小個體”近半個世紀的商道傳奇,從此緩緩鋪陳……

既做試驗田,也是風向標

滿載服裝、絲襪、布料,和著音箱播放的勁歌熱曲,電板車在小巷裏靈活平穩穿行;商販們腰間係著收款包,操著濃郁的江漢口音談價錢、做生意,9月28日,漢正街的市井街巷,充盈著人間煙火氣。

“老邱,你來啦!”今年80歲的邱忠祥,正在武漢市硚口區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協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訪商戶。

邱忠祥,這條街上逐漸遠去的背影——首批103戶個體工商戶中唯一還在堅守漢正街的人。1979年至今,他經歷了漢正街個體戶從地攤、鐵架、街邊店面走進百貨大樓的發展歷程。

45年前,工作首月便拿到43.5元工資的儀錶廠工人邱忠祥,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嗅到了開放的氣息,毅然辭職經商。103位“小老闆”持證擺攤,標誌著個體私營經濟重回中國經濟舞臺。“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一時廣為流傳。

布料、針線、飾品、拉鏈、打火機……店舖如林,攤亭如龍,人流如潮,“路上水泄不通,幾乎走不動道。”回顧漢正街昔日盛景,邱忠祥臉上笑意浮現。

“買全國賣全國”的漢正街,很快成為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與風向標,1996年實現銷售額80億元,個體工商戶繳稅7000余萬元。

不斷求變赴“雲”端

二十世紀90年代,漢正街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現金現場現貨”“一件不售”是那時漢正街人的交易底氣:個體戶們只需將貨擺出,就有客來。

近十年來,面臨杭州、廣州等地批發市場崛起、電商飛速發展等不利因素,漢正街的個體戶們正全力提檔升級轉型,尋求批發市場的數字之變、品質之變。

在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6樓,“80後”張磊正在搗鼓直播設備。他是土生土長的漢正街“創二代”,在短視頻平臺以“潮流三兄弟”的IP直播帶貨,推廣自創男裝品牌費德羅。

與品牌服飾批發廣場一街之隔的雲尚·武漢國際時尚中心,30多家特色各異的電商直播間內,主播們將漢派男裝、大碼女裝和精品服飾銷往全國各地。超過500名原創服裝設計師紮根于漢正街,在“雲尚”眾創空間內,設計研發、打版實驗、小批量生産、線上線下銷售可以“一站式”完成。

“雲尚”穿搭師宋嘉齡透露,入駐“雲尚”的商戶有95%以上都是個體工商戶,活力滿滿;漢派商鋪自有工廠的達六成,約1200戶,實力不俗。

邱忠祥説,目前,漢正街也在努力跟上時代步伐,從2013年開始啟動改造,建設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曾經的商業第一街,如今依然活躍著2.6萬餘戶個體工商戶,是小商品專業化市場和旅遊商貿的“不倒翁”。

漢正街,是荊楚大地上580余萬戶“小個體”順應時代潮流、奔赴大市場的一道縮影。今年6月30日,我省率先上線了個體工商戶服務專區,分型分類培育個體戶,2.6萬戶個體工商戶通過服務專區查政策、提訴求。目前,專區已辦結382件訴求,滿意度100%。

見證者説

80歲的邱忠祥:我們是漢正街第一批小老闆

我是1979年領到的營業執照,“辦證”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那時想辦證做小生意的大多是漢正街附近的待業青年,而我是有“鐵飯碗”的。我母親覺得這是“投機倒把”,堅決反對拿出戶口本辦登記。幸虧當時漢正街工商所的“老單”從旁遊説、全程幫忙,這才辦成。

一段時間後,每天都能穩定賺到七八元錢,於是我下定決心辭職,專注自己的小生意。第一筆生意,我將女士用的“盤發網”從南往北賣,賺到了第一桶金;1983年,我發現自己成了“萬元戶”;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我們個體戶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期,罰款少了、商路順了;2006年,我購下漢正街華貿商城3號樓的兩層樓房,打造精品箱包市場。

當年的首批個體工商戶,除了我之外,都已離開了漢正街,退出了市場,因此人們都叫我漢正街的“不倒翁”。如今,我依然擔任著硚口區“小個專”綜合黨委委員等多項社會職務,為越來越多的個體工商戶提供服務。

現在的漢正街不光有實惠的“小商品”,也有名牌、有精品,歡迎大家來選購,我也希望更多年輕人來此擇業,為漢正街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子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