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襄陽市為攻克本地支柱産業——汽車産業發展難點,探索重大科研項目競速競效的“賽馬制”。申報的29個項目,經過集中路演、現場比拼,最終“新能源汽車整合電驅動系統關鍵技術”等3匹“千里馬”脫穎而出,獲得湖北隆中實驗室專項支援。


3年收官的科技“賽馬”進程已過半,助推産業化效果如何?今年8月,“賽馬制”第二階段答辯評審結果顯示,3個項目進展均快於申報預期。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探訪發現,多項科研成果已提前從實驗室步入生産線。


從“撒胡椒面”到扶強培優


8月21日,在襄陽市東津新區的隆中實驗室,硅基軟包電芯負極材料批量化生産組裝線正在調試。


“已完成實驗室到産業應用的技術突破,産品進入測試階段。”武漢理工大學研究員王選朋介紹,“高能量密度硅基軟包電芯開發及應用驗證”由該校聯合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研發,用硅替代鋰電池負極材料石墨,使得同等體積、同等重量的電池續航能力更強。目前大多數商業化鋰離子電池負極採用石墨,迴圈性能優良但容量偏低。


“過去,項目一經認定就有資助,但金額不高,企業不‘解渴’。如今參與‘賽馬’,上榜難度更大,但額度高,激勵作用更明顯。”湖北回天新材料公司新能源汽車技術總工張虎極説。該公司研發鋰電膠粘劑,負極膠對提高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迴圈壽命等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襄陽市科技局局長陳瑤介紹,從2002年開始,襄陽連續3年從科技專項經費中拿出1000萬元獎勵支援。“賽馬制”分3階段:“多馬競跑”,入選項目各支援100萬元;“雙馬鼎立”,重點支援階段考核排名靠前的2個項目,各支援150萬元;“三馬衝刺”,階段性競爭被淘汰的項目復活參與考核,最終確定2至3個資助項目。


“‘賽馬制’大大提高了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陳瑤説。以前,財政支援科研經費類似“撒胡椒面”,平均使力;通過科技“賽馬”,鼓勵競爭,擇優支援、重點支援、差異化支援,企業動力與壓力並施。


校企聯手推動“紙變錢”


根據“賽馬制”規則,項目牽頭單位應為湖北隆中實驗室參建高校、科研院所,項目由高校院所和本地企業聯合申報。這一“門檻”促成多家“企校所”成功牽手。


“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整合電驅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由湖北文理學院牽頭,東風電驅動系統有限公司、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參與,計劃3年完成整合電驅動系統量産。


電驅動系統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該項目負責人、湖北文理學院教授吳華偉介紹,當前商用車電驅動系統大多為分佈式結構,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單獨安裝在整車上,佔用體積大、功率密度低、成本高,整合電驅動系統技術是未來發展趨勢。


目前,項目團隊圍繞一體化設計、多合一系統整合開展技術攻關,成果喜人。8月27日,在東風電驅動系統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産線高速運轉,硅鋼、絕緣材料等經過8至10道工序,變成定子、轉子等産品,再組裝成電機,然後與控制器、減速器組合,整合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


“新産品體積小、重量輕、噪音小、效能高。接下來將進行各種極端測試,優化産品。”該公司首席工程師蔡甲春説,“賽馬制”實施短短一年多來,“企校所”聯手已助力紙上論文成果變身市場上的産品。目前,該項目扁線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産品已率先下線,開始銷售。


另外兩個“賽馬制”項目,也已完成産線搭建,正在改造優化生産線。


吳華偉認為,“校企”聯手有助於推動科研機構從“被動研究”到“市場命題”,讓成果“適銷對路”,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變成産品進入市場,這是原創技術實現産業突破的有效路徑。


全程考核激發企業“快馬加鞭”


襄陽高校不多,科研攻關“紙面”優勢並不突出,依託隆中實驗室探索“賽馬制”,全程考核、全程賽馬,有效提升了襄陽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汽車被動安全防護新型關鍵材料研發及應用”由湖北航太化學技術研究所牽頭,湖北航鵬化學動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參與,研製第二代汽車側氣囊氣體發生器和發生劑。新一代産品傳火藥和産氣藥合一,成型的片狀藥劑置於金屬管內,通過點火器瞬間引燃。目前,新産品已研發成功,打破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


8月29日,在航鵬公司生産車間,半自動化生産線正小批量試生産氣體發生劑和氣體發生器,40秒完成1個。年底,將新建1條全自動化生産線,生産1個只需要10秒。該項目負責人張文龍介紹,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成本降低近一半,市場競爭力強,訂單不斷。


“項目入選‘賽馬制’後,絲毫不敢鬆懈。”張文龍説,“賽馬制”結果導向性非常強,牢牢瞄準市場,一年一考核,必須快馬加鞭,原計劃用3年時間攻關,現在新産品提前1年多就進入了市場。


據了解,競賽項目各階段考核指標明晰,涉及技術成熟度、産業化應用前景、預期經濟效益等諸多方面。襄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習德成説,“賽馬制”項目全程跟蹤、考核,有利於激發創造性。通過分階段資助的方式,根據研發進展及時調整,按照技術路線成熟度和完成情況,可加大、縮減支援力度,使研究力量和科研資源集中在優勢方向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孫濱、汪璐、通訊員常麗、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