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記者從“2022/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武漢正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武漢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朱功偉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一是打造宜居城市。武漢是大江大湖的城市,注重“顯山露水”,促進城市與自然融合共生,著力打造“兩江四岸”核心區,營造世界級濱水景觀;打造“濕地花城”,武漢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84平方米,累計建設綠道總里程超過2217公里;實施降溫行動計劃,創造更加宜人的城市氣候環境。
武漢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補足文化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按照“成片推進,單元更新”模式,推進三陽設計之都等32片重點更新單元優化升級,完成了中山大道、吉慶街、曇華林、黎黃陂路等歷史風貌街區改造與整治工作,按照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和品質。目前,武漢市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到1.96平方米/人,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超過50張。
二是打造韌性城市。提升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韌性,著力加快打造健康城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各級各類醫療衛生設施配置佈局標準,相繼建成“平戰結合”醫院5座,醫療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提升城市水安全韌性,深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明確13個流域治理單元,全面落實“河湖長制”,開展以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為重點的“四水共治”,建成海綿城市295.8平方公里。提升城市能源安全韌性,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城市電網新一輪“三年攻堅”計劃,加快儲能裝置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進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被科技部列為國家“863智慧城市主題項目”試點城市;搭建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多元普惠計算設施,打造智慧城市資訊管理中樞,構建“城市大腦”,建成國內一流的數據驅動型智慧城市;持續開展城市體檢,智慧問診城市病,不斷優化城市治理對策良方,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信守“老百姓説好才是真的好”,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積極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提升社會智慧治理水準。推出社區責任規劃師,深入到社區和鄉村中去。規劃師作為政府與居民的“中間人”,將專業的規劃理念“翻譯”成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將規劃設計、建設實施與社會治理無縫對接,發揮人民群眾集體智慧力量。(長江日報記者涂為 通訊員陳思 鄒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