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記者、農民,這是傅振國一生的職業軌跡。
2017年,退休5年後的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距離北京1000多公里的一個小村子,湖北省黃岡市白蓮鎮長嶺崗村傅家灣,開啟了助推鄉村振興之旅。
6年多時間過去了,小村灣發生了巨大變化。關於鄉村振興,傅振國或許有了更多的收穫與思考?9月初,《民生週刊》記者來到傅家灣。
回家
浠水南站出站口,記者老遠就看到稀拉幾個接站人中間,傅振國站得筆直,熱情地向記者揮手。
“你來早了一點,年底我們的‘文明站’完全建好就更有得看了!”出檢票閘機,傅振國一把奪過拉桿箱,大踏步走在前面,襯衣後背已被汗水打濕。
為什麼選擇放棄北京安逸的退休生活?傅振國説,直接原因是其侄女傅秀麗的一條微信。“九叔,您好些年沒有回家了,不曉得家鄉有了大變化。政府大力建設美麗鄉村,有些走在前面的村子,真是很美麗呢!我也想回去做點事,您能回來幫我參謀一下嗎?”
這條微信掀起了傅振國胸中萬丈波瀾,離開傅家灣48年,傅振國好像感知到了家鄉對自己的召喚。印象中的家鄉並不美麗,污水遍地,道路泥濘,進村像躲地雷一般,需躡足提踵,小心謹慎。
“老爸老媽,兒子這次回鄉就不走了。您兩位老人要保祐我身體健健康康,建設家鄉順順利利!”2017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傅振國回到家鄉村裏,在父母墳前,點起三炷香,磕了三個響頭。
1970年,剛滿17歲的傅振國從傅家灣出發,成為一名光榮的空軍戰士;後成長為《空軍報》總編室主任;1995年,傅振國轉業進入《人民日報》(海外版)。
退休前,傅振國擔任過《人民日報》海外版科教部主任,他曾3次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被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傅家灣位於長嶺崗村,是中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組,村民250余人、田地250畝、3口堰塘,這是全部“家底”,這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北部有水源豐沛的白蓮河水庫,東部有佛教名剎斗方山,南部是森林茂密的三角山區。
傅家灣資源貧瘠,傅振國將其概括為“三不、四沒有”——不在沿海、不在城郊、不在著名風景名勝地,沒有獨特的地方文化品牌、沒有一個名特優産品、沒有一座古建築、沒有一棵古樹。
接下來幾天,傅振國日思夜想,奮筆疾書,寫出了7個部分、2000多字的《傅家灣美麗鄉村建設藍圖》,發在微信朋友圈。
然而,傅振國十分清楚自己的短處,一是兩手空空,沒有錢,不是企業家,只是一個拿退休金的“工薪階層”。二是身邊空空,沒有團隊,沒有助手,單槍匹馬。
生態
説幹就幹!2017年6月,傅振國先受聘擔任長嶺崗村名譽黨支部書記,後在村民小組會議上,傅振國又以全票當選為長嶺崗村村民五組的小組長。
“回來搞鄉村振興,很艱難!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我的野心就是,把傅家灣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間之一。”傅振國壯心不已。
傅振國自嘲是鄉村建設“門外漢”,但是他熱愛農村,他可以慢慢了解農村。2017年剛回湖北時,他就專程拜訪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理事長王偉華,到府取經。傅振國逢人便説,“王理事長是我鄉村建設的啟蒙者,他提到的最關鍵一條是發揮鄉賢帶頭作用”。
後來,傅振國多次與王偉華交流,兩人成了好朋友。王偉華還親赴傅家灣,向鄉親們介紹隔壁羅田縣張家衝建設美麗鄉村的經驗,核心是:以群眾為本,産業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
改變村容村貌,是傅振國回鄉後要做的第一件事。
難題來了:需要用錢,沒有錢,各項工作很難開展。因而,傅振國説,他回鄉建設美麗鄉村,經歷了“熱情燃燒—嚴重動搖—重新堅定”的心路“三部曲”。
傅振國2017年4月份第一次回鄉時,傅家灣賬上僅有10500元。經過3個月整治臟亂差,買沙、挖土、買水泥、雇挖機,花了兩萬多元。到6月份傅振國當組長時,還欠人家12000元,傅振國決定發動村民捐款。
捐款過程中,有很多村民的義舉,讓傅振國深受感動,最後募得10萬多元。歷史上傅家灣從未捐款這麼多,這也讓他明白,治理臟亂差,建設美麗鄉村是村民的渴望,這也是傅振國得以重新堅定建設信念的重要原因。
緊接著,傅振國打算,在傅家灣的4條主幹道兩旁全部種上銀杏樹,這麼多棵銀杏樹,錢從哪來?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傅振國發出了認養銀杏樹的倡議。
2018年,“浠水鄉音”老鄉微信群的朋友響應傅振國的倡議,每人出500元到傅家灣認養一棵銀杏樹,兩天工夫認養了200多棵,傅灣南路便被命名為“浠水鄉音大道”。
隨後,傅振國的同學、戰友、同事,微友、老首長、老上級、傅家灣的村民和他們的親戚、國內外認識不認識的朋友都來認養,又是200多棵!
“如果把傅家灣比作一幅風景畫,4條銀杏大道就是畫框。這個畫框,春夏是綠色的,秋季是金黃色的。”傅振國認為漂亮的銀杏樹將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當4條銀杏大道落滿金黃的時候,便是4條金光大道,將會吸引旅遊者和攝影愛好者蜂擁而至。”